2024-11-22 02:16:36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传媒

舍家还湖的表情—湖北梁子湖破堤平湖群众转移安置见闻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7-14 22:21    点击量:395    

  新华社武汉7月14日电 题:舍家还湖的表情——湖北梁子湖破堤平湖群众转移安置见闻

  新华社记者梁相斌、李劲峰、李伟

  37年前,徐维国作为公社大队干部,带领村民挑土、推车参与牛山湖大堤筑建,在梁子湖中隔出牛山湖;37年后,牛山湖大堤被炸平,世代居住湖畔的徐维国一家房屋将永久被淹,“当初是我带头修堤,现在我就得带头转移,让这片湖水重新连接起来”。

  为破堤分洪、退垸还湖,湖北省决定爆破第二大湖梁子湖与其子湖牛山湖之间的大堤,涉及牛山湖周边上千居民搬迁。随着紧急安置全面结束,大堤被炸平,牛山湖水位逐步上涨,湖进人退中也见证着牛山湖的新生。

  14日中午,武汉市东湖高新区龙泉街升华小学教室内,73岁的徐维国老人正和其他邻居聚在一起吃午餐。他们端着安置点免费提供的盒饭,心头却挂念1公里外湖边的家。

  “湖水快漫过我家前门了,进出公路也被淹了。”徐维国说,13日凌晨村干部敲门通知转移后,他和老伴就被安排住进安置点。当地干部为顾及转移群众安全,暂时不让他们回家。

  听到大堤被炸的消息,徐维国老伴还是禁不住打电话给不远处亲戚,请他帮忙去看看家里情况,“人虽然转移出来了,但心还在家里,总想着湖水会不会淹不进自己家”。

  受梁子湖分洪影响,牛山湖水位上升,湖区周边不少房屋被淹。包括徐维国在内的武汉市1658名群众需要转移安置,永久性地迁出湖区。

  龙泉街升华村里共有11户居民处于搬迁范围内。与徐维国家相隔20米的徐新华,心情也随着湖水上涨,湖边莲藕被淹没,变得十分低落。“这几天刚好是采摘莲蓬的时节,家里3亩多莲藕都没顾上”。

  年过七旬的徐新华并非首次因涨水转移。1954年大洪水时,刚过10岁的徐新华家里被淹,他就随父母一同转移。他说,当时年纪虽小,但自己很清楚水退后就能回家,“可这次,我们没法再回到熟悉的湖边村庄生活了”。

  当地政府部门正在商讨为搬迁群众另建安置小区,集中安置生活,这个消息让不少转移群众又喜又忧。徐新华说,搬进安置小区,生活安稳了,“可这片土地养活了我们70多年,猛一下要搬家,实在舍不得呀”。

  武汉市江夏区牛山湖渔场居民,也是此次需要搬迁的安置群众。13日中午,渔场261名职工及家属就已全部转移,或投亲靠友,或集中安置在邻近的五里界中学。

  14日上午,记者再度走进牛山湖渔场,相较于前一天渔场内居民清点家中物品装车的忙碌景象,职工全部搬走后的渔场显得十分空旷、沉寂。

  牛山湖大堤被炸平后,缓缓上涨的水位已漫进部分房屋。一些居民已搬走的民房内,来不及带走的电饭煲、饭碗还套着干净的塑料袋,等待屋主再回来清理带走。

  承包渔场100多亩水面的夏大强,一早就从安置点带着尼龙网回到渔场。他麻利地编织成养鱼拦网,准备和其他渔场职工一起,开船沿着承包水面摆放拦网。

  “牛山湖涨水后,养殖的螃蟹肯定要跑光,所以赶忙来放拦网,争取减少些损失。”夏大强说,梁子湖和牛山湖“两湖合一”后,湖面更广、湖水更深,大部分区域都没法再养鱼养蟹,“这可能是我在牛山湖养的最后一批蟹了”。

  在五里界中学安置点内,当地政府为转移群众提供一日三餐、医疗药品等免费服务。住在安置点的渔场职工朱培姣说,她家靠近牛山湖大堤,6日晚家中就被淹。第二天将冰箱、电饭煲等日常用品搬到渔场内的妹妹家后,没想到昨天又得连夜搬家住进安置点。

  “家里三条船,养鱼的工具都没能带出来,养鱼也损失惨重。”朱培姣说,但通过这次转移后,政府将为我们修建安置小区,今后就再也不用为淹水疲于奔命了。

  管辖牛山湖渔场的武汉市梁子湖水产集团副总经理李承斌,也赶回到渔场,安排20多个职工在场内巡逻,劝说临时返回家中的居民撤离,“撤离时间十分紧迫,从通知到户到全部转移只有不到12个小时,不少职工的家当都只搬走了一半,今后养鱼生计也无法继续,他们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

  李承斌1979年参加工作时,就在牛山湖渔场。牛山湖大堤爆破2个半小时后,渔场水位就涨了近半米。眼看着湖水慢慢淹没这个工作了数十年的区域,59岁的李承斌有些惆怅。

  “梁子湖和牛山湖水位一致时,就意味着牛山湖不再存在。”李承斌说,上世纪70年代修建大堤形成牛山湖,目的就是为改造湖面用于养鱼。水产丰富了,牛山湖也付出了水质下降的代价。

  头发花白的徐维国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由于物资匮乏,习惯于在围湖造田,人进湖退,一直在向湖泊索取,“现在我们吃穿不愁,逐步小康,也是时候人退湖进,让湖泊休养生息了”。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