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启示录:如何应对直播新挑战
文章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2-28 17:29 点击量:284127 大
中
小
编者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民众上下同心,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关键时期。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夹杂各类乱象,搅动舆论,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在线将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和内容优势,给出“人民解读”、“人民方案”,推出策划《疫情启示录》,陆续从金融科技助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区块链技术解决公益信任问题、融媒体中心提升舆论引导效能、重大疫情中如何做好信息的发布、大数据在疫情防控中的应用、重大疫情发生后潜在舆情风险如何评估及防范、重大疫情中的谣言处置机制、重大疫情中的新闻直播的挑战、网络社会情绪的监测及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度分析,以飨读者。
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大考当前当有所深思,方能推动社会治理之进步。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公众高度关注疫情最新情况和防控工作进展。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媒体集中发力,现场直播连线、“慢直播”火神山、雷神山建造过程等报道方式具备临场感、即时性、参与度等优势,满足了疫情紧迫下,公众对“一手信息”的强烈需求,将前方与后方紧密地连接到一起,促使舆论场中出现一些新变化、新特点,也对政府部门的治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同时,经验表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往往给信息公开工作带来积极转变。如2003年的非典疫情倒逼政府信息公开加速立法,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等。这次疫情中,政府部门和权威媒体在直播领域频频发力,受到普遍好评,或将对后续产生深远影响,促使直播成为常态化、长期化的信息公开方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学专业主任方毅华近期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即表示,“即便这次疫情过去,以后也还会有‘慢直播’这种形式存在,因为重大事件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观众对生存环境的关切、对超过自己专业领域的求知欲永远都不会减弱。”
舆论场呈现新特点
一是直播中暴露出的问题触动舆论神经。随着疫情防控工作全面展开,武汉不时传来医疗物资紧缺的声音,主要承担捐赠物资接收与发放的红十字会成为舆论关注焦点。2月1日,央视记者到武汉市红十字会存放物资仓库进行探访直播,受到保安阻拦,1300万人注视下,央视直播被切断,记者被赶了出去。同一天下午,上游新闻在武汉市红十字会国际博览中心仓库外直播时拍到,一名男子从国博中心提出一箱3M口罩,放入一辆政府公务用车的后备箱。记者追上前询问,司机称,领取的物资是给领导配的。两起事件造成舆论哗然,多个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公众批评声音不断,红十字会一时陷入舆论漩涡。
二是公众对信息公开满意度的阈值提高。央视频直播雷神山、火神山建造过程,多家省级媒体联动直播各地复工复产情况等,实现了由“结果公开”到“过程公开”的过渡,更有助于连接事实与逻辑,最大限度逼近真相,受到广泛好评。舆论关联红十字会相关事件,认为“捐赠的款物去哪了,也该有个‘云监工’”。《工人日报》评论认为,慈善组织不妨也开通在线视频监控入口,让网友有机会对各类物资流转情况进行“云监工”。这样,既可以满足民众知情权、监督权,也能确保慈善操作高效、透明、公平、合理,确保把每一分钱、每一份物资都真正用到刀刃上。可见,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加码升级,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图文报道、多级传播模式,而是追求真实性和在场感,对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网友互动一定程度上消解紧张氛围。火神山、雷神山建造过程直播中,超9000万网友在线争当“云监工”,大家在评论区热闹地回复,表达着对这种直播形式的新奇感受,也表达着对战疫一线的关心与期盼。很多人在评论区给施工机器起了昵称:“蓝忘机”“叉酱”“欧尼酱”“小黄”等等,并做成表情包图片,在社交网络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者曾祥敏、刘日亮指出,移动互联时代的“慢直播”,“除了传递信息、满足用户的视觉美感需要之外,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陪伴式社交”。也有观点认为,直播互动可以让观众把无法完全理解的公共事件化约到相对易懂的一系列符号当中,比如给叉车、挖掘机起名等,实际上消除了网友内心的不安情绪。
多措并举提升应对能力
一方面,直播赋能舆论监督,倒逼治理能力提升。公共突发事件是一面镜子,会映照出已经存在,只是一直被忽略的问题,而当多家媒体直播的聚光灯汇聚在一起时,这些问题就会走进公众视野,接受全盘审视。整体看来,掐直播、搬口罩等事件凸显出相关部门在工作能力和作风方面存在问题,其根源还是在线下。网络直播延伸了舆论的监督触角,应倒逼相关部门检视自身行为,补齐短板不足,在疫情大考中真正提升治理能力。此外,两起事件主体均为一线工作人员,这意味着在公众对直播现场感的强烈追求下,一线工作人员的出镜机会大大增加,以往相关负责人、发言人主要接受记者采访的常规模式可能发生变化。对政府部门和一线工作人员来说,这将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此,政府部门可从完善制度、制定预案等角度入手,做好接受媒体采访、现场直播的准备。其次,舆情素养不应只是领导干部和宣传系统的“特殊技能”,网络直播赋能全民监督的背景之下,需扩大舆情培训范围,确保一线工作人员也具备相应的基本能力。
另一方面,发展利用政务直播,主动作为化危为机。新冠肺炎疫情中,直播受到广泛欢迎,进而促使公众对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工作抱持了更高的期待,或将使得直播在未来的信息公开工作中获得更多应用。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可以此为契机,将政务直播搭建为政府部门与公众互动、解决问题的重要渠道。事实上,政务直播在司法、交警等领域的应用已经显示出良好成效。司法部门是率先使用政务直播的部门。目前,庭审直播成为惯例,让公众认识到,庭审不是走过场,让网民能“身临其境”看庭审。早在2016年,公安部交管局启动了为期1个月的“全国交警直播月”活动,通过大范围交警执法直播,把交警日常工作场景直观地呈现给公众,既促进了交警执法规范化,群众也可以在直播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到交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这次疫情中,杭州红十字会邀请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和浙江新闻频道全程直播捐赠物资入库、出库流程,吸引大量网友纷纷点赞,呼吁其他地区慈善组织前来“抄作业”。
这提示政府部门,在确保信息安全和不影响正常办公的前提下,可以酌情考虑开通一些在线视频监控入口,让网友有机会对各类情况进行“云监工”,呼应公众日益提升的信息需求,也能扩大影响力,塑造自身形象。值得注意的是,直播本身的互动性吸引一些年轻网民群体对政府部门、权威媒体的直播内容进行二次创造,客观上有利于增强传播力,提升公众对政府部门的好感和信任度。但若过度也可能导致核心议题失焦,甚至消解政务直播的权威性、严肃性,反而不利于政府部门的形象构建。因此,政务直播开展过程中需明确议题、定位,谨慎“出圈”,让该活泼的尽情活泼,该严肃的保持严肃。(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陈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