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2:11:21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传媒

公众如何看待新闻发言人? 权威性成最应具备素质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6-21 13:08    点击量:391    

  原标题:63.7%受访者认为新闻发言人须具备权威性

  漫画:宋红冰

  今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各级政府主要负责人遇重大突发事件要当好“第一新闻发言人”。在此基础上,国办4月份印发《2016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要求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应在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公众如何看待新闻发布会和新闻发言人?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2002人的一项调查显示,74.8%的受访者平时会关注新闻发布会。68.0%的受访者认为此举提升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68.9%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新闻发布制度的升级和完善。

  受访者中,公务员占3.5%,事业单位人员占16.3%,国企人员占22.5%,三资人员占15.5%,民企人员占28.7%,自主创业人员占5.4%,学生占4.7%,农民占1.1%。

  67.1%受访者关注重大活动新闻发布会

  北京市某高校国际政治专业研究生于志(化名)表示,专业领域的需要使他格外关注各大新闻发布会。“重大事件发生后,难免会出现不当的舆论甚至谣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官方第一时间提供的信息太少”。

  广东某民营企业职员王子云(化名)表示,面对重大的社会事件,特别是灾难,公众第一反应是恐慌、无助,甚至愤怒。“这种时候,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而言,代表政府态度的新闻发布会就是定心丸。”他认为,发布会是对老百姓说话,“说事实、说政府的态度,让老百姓了解实情,这是政府的责任,也是义务。”

  调查显示,在关注的新闻发布会类别上,67.1%的受访者关注重大活动新闻发布会,65.8%的受访者重视突发事件新闻发布会。其他还有:领导人新闻发布会(45.8%),宣告性新闻发布会(43.4%),例行新闻发布会(16.2%),网络新闻发布会(15.0%)。

  5月,北京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表示“重大突发事件24小时内举行新闻发布会”,主要负责人当“第一新闻发言人”。

  调查中,68.9%的受访者认为此举是新闻发布制度的升级完善,51.1%的受访者认为凸显了工作力度和效率,50.7%的受访者则表示为各省市自治区作出了积极表率,40.0%的受访者认为是政务公开制度化的体现。

  在北京市某国企员工张萌萌(化名)看来,北京市政府对新闻发布制度的具体量化要求,表明了政府公关能力的提升,“代表着政府职能部门向人民公仆身份的回归”。他还表示,信息传播透明化,政府部门及时进行解读与宣传,对重大事件作出明晰的解释,对抑制负面、错误的舆论导向至关重要。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张志红认为,“相较以往,此次改革特点更加明显,举措更加具体,责任更加明确,分工趋向合理,既是对原有机制的整合,同时还是整体性政务公开平台的创新。”她表示,政务责任落实到具体机关和主要负责人,采取责任倒逼机制,确保政策落实到实处,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张萌萌认为,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发言最具权威性,并应当为该言论承担一切后果。“这样的制度改革更加说明了我们的政府敢于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执政,是高效办公的强烈信号”。

  调查显示,68.0%的受访者认为主要负责人成为“第一发言人”,提升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49.5%的受访者直言发布制度可得到尽快贯彻,46.1%的受访者认为这是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保障,42.7%的受访者认为发言人将“说话算话”,32.3%的受访者认为此举将保障新闻发布及时性、准确性。

  张志红认为,“第一新闻发言人”的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传统的政务公开机制中的“知情不对外,对外不知情”的尴尬局面,将具体负责的工作人员推至发言人的位置,有利于确保信息传递的真实性和鲜活性,可以为公众和舆论提供更加可靠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政策解读和公众沟通,将更加有利于政务的顺利运行。

  63.7%受访者认为新闻发言人应具备权威性

  张志红表示,新政策对主要负责人的要求更加全面了。“不仅要会干,还应当能说,不仅要能说,还要说明白”。她进一步指出,这样的机制不仅有利于缩短政策上传下达的直线距离,同时也将缩短下情上传的半径。通过舆情研判和会商制度,更加注重民情民意的反馈,有利于政府与公众良性的双向互动。

  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胡颖廉认为,要想保证官民交流沟通的顺畅、政府意愿的准确传达,发言人需必备三点能力和素质:对工作把握的全局性和准确性、与媒体交流的技巧、对待信息公开的态度和意愿。“有关部门的民意收集、政策解读、专家观点等提前准备工作也至关重要,以配合第一发言人。”

  对于新闻发言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调查显示,权威性(63.7%)、良好口碑(53.2%)和决定权(51.8%)位列前三。其他依次为:代表性(38.0%)、形象(32.8%)、深谙发布领域(29.0%)、口才(24.4%)。

  为了保证“第一新闻发言人”相关举措的有效落实,胡颖廉建议,现阶段可考虑将主要负责人担任第一新闻发言人的表现作为其行政考核的一个标准,以正向激励行政负责人更多更好地担当新闻发言人。“关键还是要让政府部门自发意识到新闻发布对于提升工作绩效和公众形象的重要性,而不是单纯用外部压力来倒逼第一新闻发言人”。

  张志红表示,要提高政府形象和公信力,仅信息公开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政府管理能力的全面提升,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调查显示,66.9%的受访者建议新闻发言人对发布事项了解周详,65.8%的受访者认为重大紧急事件的新闻发布要及时准确,61.7%的受访者建议涉及多部门的新闻发布要及时做好协调工作,36.9%的受访者则建议培训相关工作人员新闻驾驭能力,23.6%的受访者认为新闻发布形式可多元化。(杜园春 郑逸雯)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