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7:13:37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理论

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文章来源:宣讲家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6-16 11:33    点击量:369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和基本观点。讲话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历史影响力,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现实意义、基本要求等方面,深刻阐述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了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深入领会讲话中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本要求,是学习贯彻讲话精神的一大重点。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从历史来看,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学术、文化的发展,是在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交流、交融中生长的。在涌入的诸多西方思潮中,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真理,由此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随着党的队伍扩大、党成为执政党,马克思主义对于百年中国的影响,对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引领,对于全党全民族世界观方法论的培育,对于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塑造,都是广泛深入持久的。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创立和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90多年来中华民族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成果和重要内容,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道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指南,主导着当代中国思想、理论、学术的发展,深深融入了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念、规范、方法和话语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秉承崇高的社会理想,聚焦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贯彻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开创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既自立于世界思想之林,又融入人类思想之海,用中华思想理论的时代成就作出历史贡献。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感受真懂真信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我著故我在”的理论家,也是投身于“现实世界革命化”、将其理想信念付诸行动的实践家;是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论,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至帝国主义阶段内在规律的作者,也是虔诚信仰、知行合一、高尚美好的思想家。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就能够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精神力量,做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有着“究天人之际”的大境界、为无产阶级代言的大胸襟,要学习和践行经典作家探索社会发展规律、代言人民群众利益的理论境界;马克思主义不因时光的流逝而失色,反而历久弥新、愈益醇厚,要学习和践行经典作家坚持长年刻苦钻研、经受实践历史检验的科学态度;马克思主义有着穿透现象直指本质的彻底性,服从真理、尊重科学,要学习和践行经典作家批判改造现存世界、抓住根本力求彻底的思维品格;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成为经典,是经典作家坚定不移、坚持不懈的产物,饱含着作者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要学习和践行他们不计得失淡泊名利、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人格力量。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就能够从中感受精神的魅力、汲取精神的动力、寻求精神的定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相一致的。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逝世。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这生动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政治立场和阶级属性,表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为了谁、依靠谁、服务谁的思想理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首先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作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无论从事什么学科专业研究,都要从把科学工作当作为人民谋利益、为群众增福祉的角度着眼;无论提出什么样的理论学说、思想观点,都要用人民利益作为评价是非正误的根本标准。哲学社会科学以人民为中心,就要从人民群众那里汲取思想和智慧。最近,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更应如此,这样就可以更直接、更丰富、更原生态地掌握第一手资料,提高研究的质量水平和现实性针对性。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是从旨在“解释世界”到志在“改变世界”的理论学说。当今世界,随着生产方式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演变、社会领域的拓展、研究队伍的扩大、传播手段的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愈益丰富完善,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对经济运行、政治构建、社会调控的引领力越来越强,“用处”越来越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对着一系列艰巨复杂深刻的实践课题,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成为“经世致用”之学,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理论支持,提供有用、管用、适用的思想理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目的是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解决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问题。因此,把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为国家走在世界前列的必要科学条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的一个基本支撑点。开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新的历史进军,攀登中华思想理论的时代高峰,创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灿烂辉煌,是更充分更有力发挥马克思主义实践功能的必然要求。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与对象,都是现实的、活生生的、发展着的实践,马克思主义始终都把回答时代课题作为自己的主要使命。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实质上就是回答社会发展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资本利润的最终来源是什么的深层问题,由此引发了哲学、经济学领域的革命。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在正确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与时俱进。问题导向是客观导向、矛盾导向、求是导向、实践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才能领会贯通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因为马克思主义从客观中来、从矛盾中来、从求是中来、从实践中来,我们真正深入问题之中,就能够发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规律性和科学性,真切感受“伟大的认识工具”。继续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坚持问题导向是一个基本遵循。提出新问题、大问题、真问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创新源。怎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十八大以来党需要解答的最重大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构建总方略、提出总要求、统筹总布局、维护总安全,就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发展,构成了理论创新的主要之点。

  (颜晓峰 作者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研究员)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