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6-12 12:58 点击量:372 大
中
小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四阶段
陶韶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作为育人机构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淬炼器,不断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科学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渐进过程
从个体的价值接受规律出发,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主要历经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四个阶段。
认知认同,主要是让大学生完整、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实现认知认同不仅要让大学生知晓认同“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更要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现实基础、三个层面及每个层面内部的关联性、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等。
情感认同,是指大学生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对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实现情感认同关键是加强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化育人、典型感化和师者风范的作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从内心去接受、信任、喜欢它。
理性认同,是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加工,并在推理、判断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价、选择。实现理性认同关键是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促使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经常对照、审视自我,不断改变、调整自己的言行。
行为认同,就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行为认同要引导、激励大学生把核心价值观作为日常的行为准则,并不断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国家社会发展的实践。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沿着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行为认同递进式发展,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内在情感到外在实践反复进行的过程。认知认同是基础,情感认同是催化剂,理性认同是关键环节,行为认同是归宿。认知认同可促进形成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会互相强化,进而通过行为认同得以体现。
深入剖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在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教育环境、大学生、教师、教育方式等多种要素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呈现如下特征。
教育环境复杂性与个体价值认同的渐进的张力,促使价值认同难以立竿见影。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西方思想文化强势渗透,加上互联网的强烈冲击,一定程度弱化或消解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个体看,价值认同并非一个单维、线性的流程式结构,而是通过一定的传播路径达至个体的价值传递,再经优化反馈的循环过程。若是过于急躁,采用信息轰炸的方式强势宣传,并不一定能取得实效。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供给方式与大学生的接受需求不对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社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相关信息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推送各种专题片、宣传片等送达给受众;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网络接收等方式来学习。与此同时,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高校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不够;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未把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讲清楚、案例说透彻,与学生互动不够等。
现有教育理念路径与大学生主体性凸显的矛盾交织,教育“起点”与“末端”难以呼应。部分高校通过理论说教、规范灌输、行为约束等方式实现外源性塑造价值认同,而不是向大学生赋权赋能,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调适,逐步内生性建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顶层”话语与青年的“终端”话语形成较大势差;学生接受反馈机制、教育效果评价机制和衡量指标未建立等。
探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
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认知认同。教师要深入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巧妙设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充实视频、图片和故事等资源到教学中,通过经验分享会、价值观讨论会、案例点评会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要提高新媒体运用能力,多运用学生喜爱的网言网语、案例数据、故事分享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将大道理变成微话语、小故事。
加强情境与环境营造,提升情感认同。依托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组织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校史校情等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活动。通过校园网站、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将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等深度发掘宣传,组织创作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动漫、动画、微电影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凡人善举、典型报道、文化作品中,构建从课堂、宿舍到校园各个角落,从教师、管理者至学生,从人文景观到规章制度都能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强大场域。
开展问题导向教育教学,提高理性认同。教学中结合时政热点话题进行剖析、讨论,锻炼大学生明辨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诉求,帮助解决社交、学业、心理健康等问题。通过“青年接待日”、网络信箱等方式,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推进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在解决利益矛盾和民主参与中增进理性认同。
拓宽实践育人途径,强化行为认同。要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触摸国家、社会、团队等概念,体悟爱国、友善、奉献、责任等价值准则、道德品质,逐步养成行为习惯;以身边的榜样引领大学生学习,并建立激励机制,将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与学生入党考核、评奖评优、推荐就业等挂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13年度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人才专项资金项目“新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党报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2dbn41401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