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赛事领跑一座城市:马拉松让兰州更美好
文章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 作者:郭颂霞 发布时间:2016-06-10 10:21 点击量:321 大
中
小
2016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即将鸣枪开跑。从一个新鲜赛事到被人们熟知,马拉松在兰州已经走过了5个年头。作为全国唯一绕黄河而跑的马拉松赛事、全国海拔最高的马拉松赛事,从2011年开赛至今,兰州马拉松的水平和等级都在不断提升,不但参赛人数从1.8万人增加到了超过4万人,还多次获得了中国田径协会金牌赛事、国际田联铜牌赛事等荣誉。
5年来,赛事在升级,以马拉松为契机,兰州的城市形象也在不断提升。初夏时节,沿着养护一新的马拉松赛道行走,河风徐来,抬头可见蓝天白云,脚下的路面宽阔平整,道路两旁更是绿树成荫。昔日的污染大市,已然蜕变为了西部的山水名城,在傲人的成绩背后凝结的是许许多多兰州人的智慧和汗水。
铁腕治污让蓝天重现
大气污染曾是纠缠兰州多年的顽疾。环保部门监测的数据显示,从2003年国家正式公布重点监控城市大气污染指数以来,兰州的空气质量一直处于全国后10位,甚至有人调侃兰州是“白天和晚上一个样,麻雀和乌鸦一个样”、“夏天不见蓝天,冬天不见太阳”。这其中有市民对大气污染的怨气,更多的则是无奈。而对于外界,污染也成为了兰州的一张“负名片”,严重制约着兰州的发展。
在这样一个昔日的重污染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能行么?对此,兰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常千宗这样回答:“以前兰州的空气质量确实不行,但是经过全市上下这几年的铁腕治污,可以说成效显著。”而提到治理见成效的秘诀,他坦言,首先是从根本上打消了“制约因素多、污染难治甚至不可治”的顾虑。
兰州的大气污染,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两山夹一河的地理位置、冬季无风的气候特征、以重工业为主的经济布局,都让这个城市的环境面临着“先天不足”的困境。而多年来的治理措施都不见效,也让许多人对兰州治污产生了畏难情绪。
直到2011年底,甘肃省委明确要求兰州举全市之力打一场大气污染治理的攻坚战。自此,一场省市联动的治污行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有了决心,不盲目。兰州市邀请了全国多位知名专家对大气污染颗粒物来源进行了解析,找准了污染的“病根”。之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工业、燃煤、机动车尾气、二次扬尘和生态增容减污5个专项治理方案,使大气污染治理有了良好的顶层设计。
“说实话,要治污就必须采取一些刚性举措,包括关停一些工地、处罚一些污染大户。这些举措在短期内可能会触及到一些单位和群体的利益,但如果治污能取得效果,对所有人都意味着长期的受益。”常千宗说。
在各方压力下,许多昔日的污染大户选择了放弃眼前的利益,加大环保方面的投入。位于西固区的范坪热电厂就主动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减排。据范坪热电公司总经理彭庆生介绍,该热电厂继2014年在兰州三大电厂中率先进行湿式除尘改造后,已投资约8000万元用于减排方面的技改。去年,该厂的烟尘排放量就已经降低到了10毫克每立方米以下,达到了国家特限标准。目前,他们正在向达到与燃气电厂同样的排放标准努力。
有付出就有回报。2014年8月,环保部在兰州召开了包括京津冀在内的14个治污任务较重的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座谈会,认为“兰州经验”为全国重污染城市治污树立了信心,对全国治污具有重要启示意义。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兰州市获得了“今日变革进步奖”,让世人刮目相看。
2016年举办的第二届气候峰会上,来自中美两国地方政府、企业界、相关行业的2000余人参会,兰州市作为城市代表应邀参加高级别论坛并发言。
精细管理让城市整洁
提起城市环境的改善,兰州本地的马拉松爱好者王忠东有话说:“这两年,兰州的环境改善得很明显。直观的感受是浮尘天气少了,雨水多了。对一个每月要跑200公里以上的人来说,如果环境不好,我肯定不会考虑室外运动的。”
与许多城市一样,兰州市的城市管理也曾经走过粗放式管理的道路。如今在兰州,不但街道上轻易见不到垃圾,空气中也很少见到人为的扬尘。这是怎样做到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来到了兰州城市管理委员会。被问及如何备战兰州马拉松,委员会副主任马东篱这样回答:“怎么说呢?其实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特意为‘兰马’做什么了,因为所有的工作都已经常态化了。”
在位于兰州市七里河区一处正在施工的建筑工地内,记者看到,不但施工现场防尘设施齐全,装载渣土的车辆在离开工地前还要经过冲洗和覆盖,确保车辆进市区不带泥,行驶中不扬尘。在兰州市城管委数字化中心,每一辆渣土车从起点到终点的行走轨迹均可实现全程监控。
据兰州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环卫工作处处长介绍:“近年来,兰州市逐步完善和改进环卫传统作业方式,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5亿元,购置了各类机械清扫设备。探索出了包括地毯式吸尘、机械化清扫、分时段清洗、全方位洒水、精细化保洁等在内的一系列环卫作业新模式,持续提升了环卫作业质量。”而已经推广到全市范围内的“先洒水,后清扫”湿法作业,则有效抑制了环卫作业中的扬尘。
提起自己所在部门的成绩,马东篱很谦虚:“我们作为城市管理部门确实为马拉松做了一些工作,但反过来说马拉松这样的活动是对城市管理水平的考验,也促进了我们城市管理工作的创新。而且,兰州环境的改善要归功于大家,每一个在兰州生活的人都为此付出了努力。”
在兰州,活跃于大街小巷的社区网格员就是城市环境改善中微小却不可或缺的力量。冬天严查小煤炉,夏天宣传马拉松,已经成为了“80后”网格员刘涛全年工作中的两个重点。无论是冬天冒着严寒在街道上挨家挨户地宣传无烟煤,还是夏天顶着酷暑清理背街小巷的垃圾,都是社区网格员的工作范畴。
刘涛所在的畅家巷社区位于市中心,虽然不是马拉松的赛道经过的地方,但考虑到会有航拍镜头,他和附近几个街道的网格员早早就开始对楼顶的卫生情况进行了摸排工作,清运出了重达几十吨的垃圾。为了让城市环境不留死角,同在市中心的皋兰路街道还自己改装了小洒水车,专门针对辖区内的背街小巷做清洁。该街道副主任王晓刚说:“一说是为了马拉松,群众都很容易接受。借着这个机会,正好把影响市容美观的垃圾清理了。”
在兰州,像刘涛这样的网格员、巡防员有2万余名,正是有了他们1000多个日夜不休的参与坚守,“兰州蓝”才倍显珍贵,让人骄傲。
科学建设让城市更靓
“外地来参加比赛的跑友都说兰州的赛道很平坦,跑起来很舒服。黄河边绿树成荫,美观又防晒。”外地跑友对兰州马拉松的好评,让作为东道主的王忠东很是骄傲。
随着马拉松比赛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这几年,兰州市在市区建起了好几个开放式公园,还在黄河边铺上了塑胶跑道,让马拉松爱好者们有了活动的场所。
看似平常的路面上,有的人享受到了运动的乐趣,有的人却在背后付出了辛劳。“把灌封胶在麻面上涂均匀一点儿,一会同步碎石分层车作业时才能有好的效果。”兰州市政工程管理处工段长高忠一边仔细查看南滨河路上马拉松赛道养护施工的情况,一边对自己工段的工人们叮嘱道。
已是子夜时分,白天车流涌动的南滨河路已经安静下来了,而高忠和同事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为了不影响白天的城市交通,他们的施工时间被定在了每天晚上十点至第二天清晨六点,这样的日子,已经持续了40多天。高忠笑着说:“为了马拉松,我这一个多月过的是‘美国时间’。虽然辛苦,但看见赛道一天天变平整了,我心里特有成就感。”
让高忠这样的城市整容师们津津乐道的还有在赛道养护中采用的先进技术。“近年来,随着兰州市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公路承载压力日益加重,路面出现了诸多如开裂、坑槽乃至下陷等问题。此次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部分赛道在养护时运用了新技术——含砂雾封层技术,相当于给‘病害’路面敷了一层保护膜,不但降低了成本,还能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兰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安全质量科副科长郭德贵向记者介绍说。
而之所以参赛选手们跑起来觉得舒适,则是因为赛道大多采用了沥青混凝土模式,可有效舒缓道路硬度。在采访中,记者还注意到,除了赛道本身的维护,今年马拉松赛道上的140余套井盖全部更换成了防沉降井盖,路边的人行道等设施也全部进行了维护。
“绿意”也是兰州马拉松的亮点。通过连续五年举办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兰州山水名城的风貌已通过大小媒体的直播亮相全国。看着屏幕上的绿意盎然,大概没有人能把这个黄河穿城而过,两岸绿树成荫的美丽城市和解放初期南北两山加起来只有8棵树的荒凉景象联系在一起。在兰州这样一个气候干旱的城市,能够有如今的城市形象,多年来坚持实施的绿化工程功不可没。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兰州就开展了大规模的南北两山绿化工程。在兰州安宁区九州台植树30年的造林工人李多多回忆当时工作的艰难,感慨地说:“按照当时的自然条件,在兰州的山上‘种活一颗树比养个孩子还难’一点儿也不夸张。”
凡事贵在坚持,兰州市坚持一手治“黑”、一手播“绿”,把生态增容减污作为一项治本之策,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持之以恒的精神构建起了环绕城市的绿色生态屏障。目前,兰州老城区的南北两山已造林58万亩。临近马拉松,兰州市还特别制定了《2016年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南北两山环境美化工作实施方案》,让绿意盎然的兰州更加深入人心。
这几天,王忠东和兰州本地的马拉松爱好者们已经在准备迎接外地来的跑友们了。“兰州把最精华的一段给了马拉松,我们则要用最大的热情迎接远道而来的朋友。”王忠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