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2:43:14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舆情

国资委吁央企开发更多大学生就业岗位 央企扎堆造地王
文章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舆情分析师 芦珊    发布时间:2016-06-09 16:27    点击量:765    

  本周央企舆情热点有:国资委要求央企要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舆论关注度在高考季、“最难就业季”等背景下迅速上升;此外,央企扎堆造地王、中石油过半企业换帅、美的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计划遭遇欧洲政界反对等话题也引发舆论广泛关注。

  国资委:央企要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

  6月1日,新华社报道国资委办公厅发布通知,要求各级国资委和国有企业把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就业工作重中之重,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各类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根据通知要求,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企业要建立公开招聘制度,进一步做好招聘信息公开发布工作,及时在政府网站发布招聘高校毕业生的相关信息,要在本企业网站开辟招聘专栏,提高招录工作的透明度,对拟录用人员应进行公示并明确监督渠道,推动实现信息公开、过程公开和结果公开。

  通知并要求,各级国资委和国有企业要深入贯彻关于援疆、援青、援藏的总体部署,尽力吸纳新疆、青海、西藏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就业,中央企业要继续组织开展好三地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

  舆情点评:

  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发展新常态,201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就业形势更加复杂。央(国)企作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首当其冲需承担起调节毕业生就业的社会责任。

  目前,媒体对上述信息的报道均为客观转载相关政策信息。未来,在央(国)企落实毕业生就业工作时,舆论也将密切关注相关动向。首先,央(国)企在招聘方面的公平、公开、透明程度将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事件将成为舆论抨击的重点对象。其次,央(国)企如何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亦为舆论关注的焦点。第三,在毕业季之时,央(国)企也可借机加大社会责任方面的宣传力度,彰显国之骄子的担当。

  央企扎堆造地王 半数拜国企所赐

  继上月央企保利地产“任性”豪夺周浦地王之后,6月1日上午,经过一个多小时激烈争夺,隶属财政部的上市公司信达地产以58.05亿元总价夺得上海宝山区顾村一地块,溢价超过303%,刷新今年上海土地市场溢价率纪录。

  不仅是信达地产,纵观今年的土地市场,逾50%的地王都是拜国企所赐,其中部分央企表现异常活跃。除了国企们背靠国资系统及资本市场而资金充沛之外,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央企今年接连大手笔拿地,或许也与央企整合有关。

  舆情点评:

  舆论场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出现了三个脉络,一为解密信达地产;一为热议央企拿地热;另一个则为解读楼市走向和国家政策导向。

  企业层面,突然杀出来的信达地产成为舆论追踪的对象。不仅澎湃新闻网等媒体“起底”信达地产,追踪报道其股权结构、资金来源、业务拓展等情况;“东方财富网官网”等财经类微信公号也转发相关信息,对信达地产进行详细地介绍。央企方面,舆论集中关注了“央企地王”的优势。在中国经济网的报道中,对央企地王的产生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文章也引导舆论正视央企的这一战略发展行为,呼吁“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央企”。文章较为明显地“纠偏”,为舆论导向的引导效果贡献力量。在房地产行业层面,一方面《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完全站在了老百姓的角度,力捧去库存,批评强刺激批评推高地价,新华社甚至表示要谨防地方政府和开发商联手炒地。另一方面,新浪财经等媒体以数据说话--天价地王频现的背后,则是北上深楼市成交遇冷降温,“楼市何去何从”成媒体的关注方向之一。

  部分央企在楼市布局的当下,舆论对其敏感程度也较高。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行业、央企在中国经济的重要作用和影响,也是由公众对房价涨跌的过度关注。在此背景下,媒体仍会不断追踪、报道相关企业的动态;央企方面,也需做好积极管理舆情的工作,以客观、正面的信息肃清舆论信息,引领各界理性看待央企的战略发展行为,避免个别媒体的过度解读。

  中石油过半企业换帅 管道资产上市成最大看点

  5月27日,中石油集团正式对外公布的对旗下22家企业主要领导进行的大调整。这次调整中孙龙德兼任大庆油田总经理,马新华任西南油气田党委书记,李文东任西气东输管道总经理、党委书记,闵希华任西部管道总经理。

  《21世纪经济报道》认为,大庆油田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产地,西南油气田是中国最有潜力的油气田,西气东输和西部管道是中国天然气管道中最好的资产,此次换帅意味深长。

  舆情点评:

  目前,中石油面临着巨亏的不利局面;中石油2015年利润同比下降52.4%,为2009年以来的首次下降。而本次换将的单位涉及大庆油田、西南油田等主力油田,还包括炼化、销售、管道及研究单位等。可见,巨亏当前,中石油高层已深感压力,意在通过新将上马肩负起复兴的重担。

  除此之外,舆论还关注到中石油两个月出售旗下5家公司,其中,多数为严重亏损负债的子公司。《证券日报》分析认为,中石油频繁甩卖不良资产,其“甩包袱”的决心明显;而剥离非核心优质资产也是目前应对低油价的改革措施之一。

  在油价与天然气价格低迷的当下,中石油不仅面临着亏损的局面,还将面临资金缺口的问题。即便舆论认为管道上市是“大概率事件”,媒体也将持续关注中石油如何面对囊中羞涩的困境,而这也将是身处外部环境不佳的央(国)企,亟需面对的必修课。

  美的收购德国机器人公司计划遭遇欧洲政界反对

  6月1日,路透社援引德国媒体《南德日报》的报道称,德国经济部长Sigmar Gabriel正在撮合来自德国或欧洲其他地区的企业,向库卡公司提出另一项收购,以阻止来自中国的美的集团完成并购。

  欧盟数字经济委员会委员Guenther Oettinger此前也表态称,库卡公司对于欧洲制造业的数字化发展十分重要。他希望能将这些关键技术保留在欧洲,并呼吁库卡公司的股东拒绝将股份出售给美的集团。

  2日,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回应称,“本次收购到目前为止一切正常,这个项目对中国和德国都有好处,为什么要阻止呢?”

  3日,德国经济部发言人Andreas Audretsch出来澄清“德国政府并未为库卡寻找替代竞购方。”

  舆情点评:

  在这起跨国收购案中,舆论集中关注了影响美的收购库卡的因素,如德国政客的表态与澄清等。从媒体报道中不难看出,高科技产业在任何国家受到不同程度的保护,无形中增加了国际收购案的难度,正因如此,德国政客的表态格外吸引各方关注。从媒体报道的导向上来看,德国政客意欲阻止、对高新技术的政府保护等“阴谋论”式观点成为新闻炒作点,达到了较强的“眼球效应”。

  目前,国际社会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抱以不同的态度,部分国家出现了保护主义抬头的现象,特别是央(国)企的海外收购,常被解读为暗藏政府行为,并以此增加收购难度。作为企业,在面对此类舆情时,及时澄清、正面回应相关质疑,能引导舆情未来的走向。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做好正面信息的宣传工作,让外界进一步了解其发展战略,为收购案争取更多的舆论认同。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