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四巨头6月联合提价 贸易商囤货待涨
文章来源:人民网-舆情频道 作者: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助理舆情分析师 韩旭 发布时间:2016-06-07 11:49 点击量:383 大
中
小
本周能源行业热点舆情主要有:国家石油储备条例公开征求意见、光伏业上演新一轮抢装和产能扩张、产能过剩行业去杠杆博弈升级等。其中,国家石油储备条例公开征求意见成为能源方面核心话题,业内普遍认为,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况下,出台“意见稿”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有分析人士指出,政府在建设战略储备油库上财政支出较大,因此鼓励社会投资,国家在后期可能会给予相应的支持政策。
①监测周期:2016.05.30-2016.06.05。②数据来源:人民网舆情监测室。
国家石油储备条例公开征求意见
【舆情概述】据6月1日中国新闻网报道,自200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国家石油储备条例》起草工作,历经10年,5月31日,国家能源局针对《国家石油储备条例(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稿”规定从事原油加工、成品油批发和原油进出口的企业,应当承担企业义务储备;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石油储备设施建设运营;并强调政府储备石油的收储、轮换原则上应当通过交易市场公开进行。
【舆论观点】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表示,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经济的冷战。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和不确定的情况下,出台“意见稿”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有分析人士指出,政府在建设战略储备油库上财政支出较大,因此鼓励社会投资,国家在后期可能会给予相应的支持政策。例如,如果某地炼厂投资建设储备油库,国家可以考虑在原油进口配额或使用权上放宽条件,对该地炼厂予以鼓励。同时,业内人士认为,让民营石油企业加入到国家石油储备中是一种“藏油于民”的做法,有些企业的储备资源可能没有用尽,要求其进行“义务储备”后,就能把这批资源动员起来。
【分析研判】多数媒体报道围绕保障能源安全,防范石油供应中断或短缺,以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石油储备设施建设运营等话题展开,石油储备的战略意义和企业储备的必要性普遍得到了舆论认同。在当前低油价背景下,提高石油储备被认为正是好时机,民资参与情况预期考虑到石油储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低价买入虽可以适当降低总成本,但也有业内人士提出担忧,是否在此时大量购入还需要综合考虑除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如我国的储备库建设情况、石油储备能力等。由此可见,我国石油储备能力将受到国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而民资的参与程度、油储安全等也将成为媒体报道的对象。
光伏业上演新一轮抢装和产能扩张
【舆情概述】据5月30日《经济参考报》报道,在上周召开的“SNEC第十届国际太阳能产业及光伏工程展览会暨论坛”备受关注,就连参加了十年SNEC的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都感叹这是历年来他看到的最火爆的一次。这一切“热闹”的背后,是“领跑者”计划和“630”降电价政策下光伏企业间愈演愈烈的“技术竞赛”和新一轮的抢装和产能扩张潮。
另据中国经济网报道,针对一季度弃风弃光现象愈发严重的情况,国家发改委在31日发布了《关于做好风电、光伏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详细规定了光伏发电、风电重点地区的最低保障收购小时数,这也是我国在多次提及保障性收购后,第一次划定具体收购门槛。
【舆论观点】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全球太阳能理事会联席主席、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表示,因为“630”政策的影响,好多企业都在抢装。值得注意的是,业内大佬一致认为,后630时代光伏业产能过剩将凸显,届时会有新一轮洗牌,不过力度小于五年前那波调整。
针对我国首次划定风电、光伏利用底线的情况,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这一举措相当于“兜底”,解决了部分地区光伏、风电无法消纳的问题,有利于短时间内减少弃风、弃光的现象,但是在全国电力大范围过剩的环境下,仅依靠这一政策难以解决问题。未来,还是应该减缓弃风、弃光严重地区的风电、光伏建设。同时,还要争取在其他市场前景相对广阔的城市进行布局,才能避免弃风、弃光问题的长期存在。
【分析研判】在今年上半年的抢装潮之下,下半年中国光伏市场的供需波动将给企业带来的挑战受到关注。从政策层面来说,由于中国光伏业还面临着“非正常成本”的问题,即弃光限电、补贴拖欠等问题仍待解决。近期发布的我国首次划定风电、光伏利用底线等政策或在短期内部分缓解企业现金流问题,但在长远来看,除政策方面有其他动向之外,市场供需变化、企业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仍然是影响此轮洗牌结果的重要因素。对于众多非光伏行业的跨界企业,以及扩产意愿强烈的光伏制造企业来说,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来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以及企业形象影响力或将在此轮调整中获得更大收益。
产能过剩行业去杠杆博弈升级
【舆情概述】据6月3日《经济参考报》报道,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仍债务压顶,而在这场万亿级别以上的去杠杆“战役”中,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博弈也进一步升级。据报道,目前,多个省份以制订细则或口头指导的方式对化解相关行业债务风险作出部署,并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对重点帮扶企业注入信用,引导金融机构继续为其融资。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产能过剩行业普遍实行“严控新增、存量退出”的策略,在续作和退出之间,小心翼翼地做着平衡。典型产能过剩产业的经营状况还在持续恶化,尤其是煤炭业和钢铁业,其利润持续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山西、陕西等地,当前煤炭行业形势在好转。但是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西等东、中部地区一些资源枯竭型、亏损比较严重的企业债务风险就相对更高,因为它们资产不行,即便是在供给侧改革前提下,减亏的空间有限。
【舆论观点】业内人士表示,面对高企的债务风险,地方政府考虑到维护金融环境稳定,倾向于采取循序渐进的、“保”的方式来化解企业债务危机,对于以纯粹债务违约的方式来实现市场出清的方式则非常谨慎。不过,在产能过剩行业债务风险逐步蔓延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对于产能过剩行业的态度则是在“有保有压”的大前提下,更为小心谨慎。在“债转股”方面,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博弈更为明显。债转股操作中最关键的是定价,煤炭和钢铁企业本身体量大,财务信息又不尽透明,究竟以什么价格来债转股,将是难点。价格太低,政府不乐意;价格太高,银行又不合算。债都转了股,政府又失去了对企业的控制权。
【分析研判】目前,不同区域之间的煤炭企业的风险差异性逐步显现,不同地区的政府及煤企在这场去杠杆“战役”中掌握的舆论话语权或也在发生变化。随着政府、煤企、银行各方之间的博弈空间被不断压缩,东、中部地区一些资源枯竭型、亏损比较严重的企业因为面临更高的债务风险,债转股、债务违约等方面都面临较大的挑战;而山西、陕西等地地方政府主导力度正逐步加大,企业信用及发展趋势预期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