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6:12:38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站内新闻

奋力赢得发展新优势重大工程建设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0-08 09:05    点击量:115    

  新华社北京10月7日电  题:奋力赢得发展新优势——从重大工程建设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新华社记者

  “嫦娥”落月、“天问”探火、神舟飞天、高铁奔驰、C919首飞、南水北调、“西电东送”……从南海之滨到北国雪原,从东部沿海到西北内陆,一个个重大工程相继问世,一项项发展成就硕果累累,汇聚成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重大工程建设稳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

  2022年9月2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刘洋(左)结束出舱任务正在返回的画面。 新华社发(李杰摄)

  一路行来,大国工程的每一次突破、每一步跨越都体现了中国工程建设的雄厚实力,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更充分揭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

这是玉兔二号巡视器全景相机对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像。 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下凝聚奋进力量

  秋日的伶仃洋,粤港澳大湾区核心交通枢纽深中通道岛隧工程施工海域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这个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超级工程,将在两年后连通隔海相望的中山市和深圳市,勾连起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天眼”落成启用、“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投入商业运行、复兴号动车组开上青藏高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筹谋划,我国重大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成就,为我国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是“中国天眼”全景(2022年7月21日摄,维护保养期间拍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10年间,各级党组织坚定不移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充分彰显党的政治领导力、统筹协调力和强大执行力。

  乌东德、白鹤滩工程地质复杂、气候恶劣,综合建造难度居世界前列。中国三峡建工集团党委所属的乌东德、白鹤滩基层党组织联合参建单位广泛开展党员红旗岗、党员先锋号、党员攻关小组等活动,攻克了一系列水电工程重大技术难关;滇中引水工程施工中,各参建单位以党建引领为龙头,把党建引领与施工生产紧密结合,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质提速打造精品水利工程……

这是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东塔、西人工岛及远处的深圳市区(2022年6月7日摄)。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今年以来,受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稳重大工程投资、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在党中央以上率下示范引领下,各地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列出任务书、排出时间表、画定路线图,平陆运河、引汉济渭等一个个重大工程紧锣密鼓推进,发挥投资带动作用,为稳住经济大盘、提高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

  一位西方政要来华访问时曾提出问题:为何中国制定的五年规划能一个接一个地完成?得到的答案是:中国的制度设计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代接着一代干。

  “实践证明,始终坚持党的强有力领导,才能正确发挥引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功效。”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战略规划室副主任王利伟说。

  这是“着巡合影”图。2021年6月11日,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行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火星首批科学影像图揭幕仪式,公布了由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的着陆点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国印迹”和“着巡合影”等影像图。首批科学影像图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实现跨越式发展

  更加高效地配置科技创新的力量资源、更加有力地强化跨学科领域的协同攻关,在重点领域、前沿技术方面,迅速形成竞争优势、争取战略主动,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下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

  “中国的特高压技术很厉害,厉害到什么程度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张国良说,全球只有中国掌握特高压全套核心技术,所以中国标准就是世界标准。

  特高压技术的突破,离不开重大工程依托、离不开联合攻关。

  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电网企业组织了几十家科研机构、高校和200多家设备制造企业的近5万名工程技术人员,产学研用协同攻关。依托自主创新,他们成功研发出与特高压相关的21大类、310项关键技术,连续攻克了特高电压、特大电流的绝缘、设备研制、电磁环境控制、试验技术等世界级难题。

  9月13日下午,历经13天的连续施工,“西电东送”大动脉白鹤滩—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重庆段顺利完成长江大跨越放线作业,标志着“西电东送”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2022年9月16日,白鹤滩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白浙线)安徽段顺利完成长江大跨越放线作业。白浙线是我国实施“西电东送”战略的重点工程(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赵献富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一项项重大工程建设着力攻破关键核心技术,抢占事关长远和全局的战略制高点,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优势资源整体推进,集中力量办大事。

  “要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把这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完成好。”2020年11月,川藏铁路开工建设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2022年9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强化党和国家对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

  10909米!这是我国载人深潜创造的下潜纪录。2020年11月,“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我国从此具有了进入世界海洋最深处的能力。

2021年8月18日,工作人员在西太平洋准备从“探索一号”科考船甲板布放“奋斗者”号。 新华社记者 陈凯姿 摄

  万米深潜谈何容易!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约11000米,水压高、完全黑暗的极端恶劣环境对潜水器的抗压能力、操控性能、通信系统的考验,无一不是世界级科技难题。

  对此,我国组织近百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近千名科研人员,按照“没有单位、只有岗位”的理念开展协同攻关,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奋斗者”号部件的国产化率超过了96.5%,具备了全海深进入探测和作业的能力。

  “在今天的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使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重大项目上以较短时间实现了突破和创新。”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梓睿表示,从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工程建设这个领域可以清晰看出,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下,无论是科技创新能力还是创新速度,我们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民生工程彰显为民本色

  黄沙漫漫、狂风肆虐,这里是有着“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恶劣的自然环境,阻断了大多数生物的繁衍生息,也阻碍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的发展。在“死亡之海”上开通一条与外界联系的道路,成了且末县民众长久的盼望。

  2017年10月,新疆尉犁县至且末县沙漠公路开工建设。克服路基松软、风沙埋路等难题,挖平32座高大沙山,填平28处丘间洼地,历经近5年“起早贪黑”的沙漠施工,2022年6月30日,这条全长334公里的沙漠公路正式通车。

  路通了,从库尔勒市到且末县只用6个小时,用时缩短一半。当地牧业的运输和养殖成本大大降低,也方便了塔里木盆地丰富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运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就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就是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制度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重大工程建设突飞猛进。

  受益于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省市5300多万人喝上长江水,500多万人告别了高氟水、苦咸水;

  受益于“西电东送”工程,西部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东部经济腾飞提供急需的能源,点亮万家灯火……

  “我们党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的党。把老百姓关心的事一件件办好,是共产党人的共同心愿。”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番话饱含深情,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为民宗旨。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开年以来,各地各部门按照党中央关于“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要求,持续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有序实施,推动重大项目建设见行见效、提质提效。

这是2022年7月18日在陕西省蒲城县拍摄的C919大飞机的试飞机。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细看这102项重大工程,既有事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国家大事”,如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性重大攻关项目,川藏铁路、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基地、沿江沿海铁路等基础设施领域具有世界级水平的标志性工程,也有聚焦民生冷暖的“暖心小事”,如直接关系老百姓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防洪排涝等一系列重大民生项目。

  加装电梯、更换门窗、修建无障碍坡道——强调“一户一设计”的老旧小区改造有序推进。“十四五”期间,全国将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约21.9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5G基站建起来,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更快捷的“信息高速路”——截至今年9月9日,我国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196.8万个,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外网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新场景不断涌现。

  崇山峻岭竖起巍巍铁塔,悬崖深涧架起悬索大桥,茫茫戈壁建成光伏电站……一个个重大工程拔地而起,传递着民生温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印证着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自觉地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全面加强重大工程建设,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夯基垒石。(记者樊曦、叶昊鸣、张泉、严赋憬、田建川)

  海报设计:潘红宇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