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演讲学子父母:希望他离家近 不找外国女朋友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30 20:42 点击量:285 大
中
小
何江父母在家门口合影。
何江的求学路
高中:宁乡一中
大学:中国科技大学
硕博连读:哈佛大学
博士后:麻省理工学院
何江出名了,他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蜘蛛咬伤的轶事》传遍网络,有人笑称他为“蜘蛛侠”。母亲曾献华也随之出名了,父亲何毕成在村里腰杆也挺直了,同乡人从电视上看了何江的演讲,纷纷称赞他们教子有方。昨天上午,记者来到何江家里,和他的父母作了一番对话。
视频中很多人在鼓掌 大家认为好我也高兴
5月13日,曾献华开始使用微信,何江是她第一个好友。这两天关于何江的报道陆续出街,何江通过微信一一转发给母亲,顺带夸奖了一番爸妈接受媒体采访的表现,“你和爸爸回答得都挺不错啊”。微信中的通话时间并不长,一般在10分钟左右,有时很忙,何江会跟母亲说:“今天太忙,不打电话了。”
广州日报记者:你什么时候知道何江要演讲?
曾献华:一个多月前,他跟我说在准备毕业演讲,不是很有把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告诉他以平常心对待,叮嘱他演讲稿每天要练,练好口语,保持流畅。
广州日报记者:题目跟你商量过吗?
曾献华:没有,不过之前他跟我说要出一本类似家乡传的书,写的是有关家乡风土人情、(我)教导他(学习)、生活感悟方面的书。他跟我说,妈妈,书出版了,你就出名了。
广州日报记者:演讲前何江跟你说过什么吗?
曾献华:演讲当天,何江6点起床,他告诉我,要给三四万人做演讲,有点紧张。我跟他说不要紧张,抱着平常心态。
广州日报记者:作为父亲,你当时怎么鼓励何江?
何毕成:他不需要鼓励,我相信他有那个能力。
广州日报记者:什么时候看了视频?
曾献华:(何江)把视频发到我微信了,我们昨天早上看了,他说的是英语,我听不懂,不过有中文字幕,我在视频上看到他有打手的姿势,我看懂了他讲蜘蛛咬伤的故事(笑)。我看到下面有很多人在鼓掌,觉得他们认为演讲很不错,我也很高兴。
广州日报记者:之后有给何江打过电话吗?
曾献华:他说有很多记者要采访他,忙不过来,要明天(29日)11点才有时间打电话过来。
广州日报记者:到时想跟他说什么?
曾献华:让他学好本领以后回来报效祖国。他爸爸身体不好,得了糖尿病,希望他离我们近一些。
广州日报记者:何江现在已学有所成,你们对他有什么期望?
曾献华:现在何江去MIT做博士后,要4年,4年后他都32岁了。年纪不小了,要成个家。
何毕成:我的想法差不多,跟她(曾献华)一个意见。
广州日报记者:如果何江找了一个国外的女朋友,你接受吗?
曾献华:不接受,她说英语,我说普通话,没有共同语言,一家人要有共同语言。
两个人总有一个人在家给孩子做饭
1988年,何江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和大多数农村一样,这个村庄的很多孩子上到初中就外出打工,何江是个特例。他的求学路有母亲的一路在身边呵护,这个只有初中文凭的农村妇人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另一方面,当然归功于何江的自身努力,何毕成直言,“他成绩不好,也会让他外出打工。”
广州日报记者:为什么坚持让何江上学?
曾献华:我们家庭条件不好,还生了两个孩子。我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让他读书出人头地。
广州日报记者:在停钟村像何江一样念这么多书的人多吗?
曾献华:很多小孩念到初中,父母就让他出去打工了。
何毕成:他(何江)如果成绩不好,我也会让他出去打工。不过,他成绩一直都很好,学习很用心。
广州日报记者:你是怎么教育何江的?
曾献华:他上小学时,放学后把他关在楼上学习,不让他跟其他小孩打球、打弹珠。我陪他学习,他学习时,我看他的日记,了解他的学习情况。
何毕成:我没怎么教育他,主要是她(曾献华)。我一般就说他几句,让他加倍努力。
广州日报记者:你一直坚持给何江讲故事?
何毕成:从他4岁开始,我给他讲故事。我也是没事做,自己编了一些乡间故事,还看了一些故事书,讲给他听。有些故事是关于好好学习的,希望他以故事主角为榜样。
广州日报记者:上世纪90年代,村里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你为什么选择在家陪孩子?
曾献华:(何江)爷爷奶奶年纪大了,照顾不了他们兄弟。
何毕成:外面也没什么事做,我在农村也可以打临工,帮人建房子,还可以打鱼。我们两个人总有一个人在家给孩子做饭,她(曾献华)不打工。
记者手记
父母陪伴成长
从来不打孩子
从长沙驱车前往何江的家,路程不过七八十公里,但走了近3小时,尤其是最后几公里的泥泞小路,雨后寸步难行。何江是逆行走出了乡村,一路的艰难可想而知。
何江的家是一座不起眼的2层砖房,是1995年建的。如果不是曾献华在村头相迎,很难找到。曾献华和何毕成很热情,“大老远从广州赶来,不容易。”说罢倒上了一大杯水,拿了两把小竹椅请记者坐下来。
采访中,曾献华展示着何江买的华为pad,何毕成偶尔插一两句。对于儿子的成绩,何毕成指着曾献华说:“主要是她的功劳”。他不打孩子,也很少鼓励,有时还打击打击,但他说“孩子能理解我的意思”。
在何江的成长过程中,因为有父母的陪伴而没有成为留守儿童。曾献华坦言这对孩子很重要。说到这里,她开始细数哪家的大人去城里打工,像何江这样父母都在身边的确实不多。虽然何毕成觉得在家陪伴是一种巧合——外面没什么事可做。曾献华则陪孩子做功课,看他的日记,关注孩子成长的动向。
何江:我要去哈佛 何父:你吹牛
何江4岁就开始上小学,结果成绩不比别人差,于是他成了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何江的成绩一直名列前矛,之后考上了宁乡县最好的高中——宁乡一中。他立志成为科学家,考上中国科技大学。
广州日报记者:小学毕业时,何江想去私立学校读初中,学费一年一万元,你不同意?
曾献华:是的,老师也了解我们家的情况,说我们负担不起。我们告诉何江,只要努力读书,在乡里也一样。
广州日报记者:何江上学时去过长沙吗?
曾献华:高一的时候,他有一个同班同学住在长沙,同学的妈妈知道何江成绩好,邀请他去长沙玩,希望让何江做自己孩子的榜样。何江回来以后羡慕城市好。同学想来我们家玩,他不同意,不想让同学看到家里这么穷。
广州日报记者:何江房里有唐诗宋词和一些国内外名著,他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这些书?
曾献华:高中的时候,这些都是他用节省下来的生活费买的,那时他已经看了四大名著,里面有很多经典的故事,他很喜欢。他很爱惜他的书,之前我收拾房间,卖了一袋他的书,他还说我。读大学时,他自己组装的电脑,还有用过的茶杯这些小物品他都带回家了。
广州日报记者:高中的时候,你和何江怎么交流?
曾献华:高中他住学校,周末回来两天,我就陪着他,看他的日记,了解他的学习、生活习惯,交什么朋友。交学费、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也会向老师了解他的情况。
广州日报记者:高考后,何江报考大学怎么考虑的?
曾献华:他说北大培养国家干部,清华是培养工程师的摇篮,中国科技大学是培养科学家的摇篮,他选择去中国科技大学,他想成为科学家。他爸爸不同意。
何毕成:北大、清华毕竟是最好的学校,不过他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了选择,我尊重他的选择。
广州日报记者:何江什么时候考虑申请去哈佛?
曾献华:大一的时候,他回来说以后想申请去哈佛。他爸爸说他吹牛。何江说,只跟妈妈说这事,不要跟别人说,怕别人也笑话他。
何毕成:刚刚到大学就想着申请哈佛,吹牛。
广州日报记者:他后来有什么行动?
曾献华:他听一位香港老师说,申请哈佛成绩要第一名,思想品德也要好,他就努力考第一。他听同学说出国要英语好,他是农村出来的孩子,英语不够好,放假一回来,他就在楼上跟着《疯狂英语》的磁带念,9天就背了9000个单词。村里人就在下面听,他们评论何江(学习)认真。他说,申请去哈佛要过一关、两关、三关,过了一关他就打电话告诉我。
广州日报记者:什么时候觉得何江申请哈佛靠谱了?
何毕成:大三的时候,他的成绩第一名,还拿到一项该校最高荣誉奖,觉得这事靠谱。
广州日报记者:被蜘蛛咬伤,真的是用火烧的吗?
曾献华:何江被蜘蛛咬到,我用棉花包住他的手指,洒上白酒用火烧。当时农村大都是采取这样的土方法。(记者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