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两栖刀锋”——第73集团军某旅合成营营长陈松聚力转型研战谋战记事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8-07 09:30 点击量:238 大
中
小
第73集团军某旅合成营营长陈松在两栖装甲车内进行训练(2022年6月18日摄)。新华社发(谢文剑摄)
新华社福州8月6日电 题:锻造“两栖刀锋”——第73集团军某旅合成营营长陈松聚力转型研战谋战记事
新华社记者刘小红
盛夏,某海域。
铁甲踏浪,炮声隆隆,两栖合成营实兵演练正酣。
第73集团军某旅合成营营长陈松科学研判,在多层次火力支援下,指挥两栖装甲突击力量对“敌”目标实施摧毁,兵力梯次推进,成功控制滩头要地。
近年来,陈松以使命任务为牵引,向海而行、研战谋战,深入钻研两栖合成营突击作战,聚焦体系战法,把一个由10多个分队组建的营队锻造成“两栖刀锋”。
第73集团军某旅合成营营长陈松组织官兵海上泛水编波训练(2022年7月8日摄)。新华社发(曾冰阳摄)
“锻坯”:从“单一兵种”到“两栖合成”
陈松刚当营长时,他的兵来自十多个单位、几十个专业。
“几乎每人都要转岗换新专业,一切从零开始!”陈松说,两栖合成营有装步、通信等一系列兵种、数十种武器装备、几十个新专业岗位。
合成营课目多、门槛高,他带领骨干细化训练教案,固化训练成果,新装备列装两个月就组织实弹射击,仅半年就形成陆海兼备的单装作战能力。
“‘合成’不是人员、装备简单组合,而是各兵种要素有机融合。”陈松说。
第一次组织全浮装卸载训练,风急浪高,一辆突击车几次尝试都无法登舰,训练一时陷入低潮。陈松带头上阵,驾驶突击车完成全浮装卸载,帮助官兵坚定了必胜信心。
“打仗,就不能怕危险。”陈松说,“我们的战场在海上,只有挑战大海,才能锻造向海而行的两栖刀锋。”这些年,陈松始终将训练“准星”瞄准战场“靶心”,紧贴实战设置演训条件,带领官兵勇闯“训练禁区”。
第73集团军某旅合成营营长陈松(中)组织营战术演练前带领技术骨干检查装备(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永进 摄
“砺刃”:从“两栖合成”到“联合作战”
某海域,一场对抗演练打响。陈松根据战场态势综合研判,条条指令下达至前沿末端。顷刻间,空地火力精确打击,部队开辟通路,有效应对“敌”火力压制等,一鼓作气直捣“敌”阵地。
“指挥链路实现‘动中通’‘跨海通’,才能让进攻作战形聚神合。”陈松说。
为实现指挥模式转变,陈松带领全营官兵反复测试、演练,深度整合装备、情报、指挥等系统,构建信息系统网络。
在各级机关指导协调下,陈松把营队与空军、海军和陆航、远火等军兵种“捆在一起练”,从指挥谋略、战法运用到兵力部署,边检验战法训法,边查找问题不足。如今,陈松带领全营官兵研究出小群多路突击、无人设备协同作战等新战法,并通过多次模拟实战检验。
凭借头脑里的“活战法”,陈松被官兵称作“常胜营长”。
2020年7月,他带领营队参加联合演习,指挥所属力量密切协同,成功处置20多个特情,一举围歼纵深核心阵地之“敌”。
2021年9月,一场联合演习中,陈松采取某新型编组模式,联合海空火力精准打击,快速贯通水际岸滩通路,达到进攻预期。
2022年6月的联合演习中,陈松又联合多方作战力量给“敌”造成沉重打击。
第73集团军某旅合成营营长陈松(中)与技术骨干探讨革新器材使用情况(7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永进 摄
“赋智”:战法创新还需科技加持
2021年年初,合成营组织新装备教练射击,但成绩却不理想。陈松带领骨干反复研究,开发了两个加固装置,射击精度有效提升。
“营长喜欢科技创新。”官兵们介绍,陈松研究设计瞄准附加镜,解决了某装备快速瞄准发射时瞄准点不清晰问题;研发压弹支架,改进了某型装备性能;某新装备列装后,他在熟练掌握武器性能的基础上又形成10余项创新成果……
“战法创新还需科技加持。”陈松说。
这个营以“科技+”推动训练保障升级换代,通过引入技术手段,构建仿真训练体系、网络对抗系统等“数字练兵场”。前不久,陈松组织探索无人平台实战运用,申报专利6项,提升了合成营无人平台实战效能。
营指挥所里,键盘声声,信息发送;空中,战机出击,列阵九天;地面,铁甲洪流,编织火网。近年来,合成营装甲乘员培养周期缩短三分之一;全面整合数据信息,构建联合感知预警体系;改造火力单元目标通道……
陈松先后被陆军表彰为“优秀指挥军官标兵”“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2次。“我要将营队‘两栖刀锋’磨砺得愈加锋利。”陈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