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10:26:31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站内新闻

总书记回信里的安徽祖孙三代种粮人多种粮种好粮端牢中国饭碗
文章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7-11 12:20    点击量:167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1230亩现代农业示范田里,几个小麦新品种亩均产量都超过800公斤,创下历史最好纪录。全村近7000亩小麦,即使是大田种植,小麦平均亩产也接近600公斤,同样刷新历史纪录。

  盛夏时节,生机勃发。金黄的小麦刚刚颗粒归仓,新栽的大豆已经生根发芽,一边是丰收的喜悦,一边是未来的希望,此时,张槐村村民又迎来一个大大的惊喜。

  “真没想到总书记会这么快回信,我的内心真是激动不已。”6月27日一大早,太和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里,徐淙祥和家人迎来一份珍贵的礼物——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

  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里,徐淙祥带领乡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人民网 陶涛摄

  农田里走出“科技种粮”带头人

  “你好!来信收到了,我记得你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得知你家种植的小麦喜获丰收,儿孙也跟着你干起了农业,我感到很高兴。”看到总书记的回信,徐淙祥说自己有两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总书记会给他这个农民回信,二是没想到总书记还记得他。

  今年69岁的徐淙祥,高中毕业后回乡务农,当过村书记、农技站站长,对于科学种植的重要性深有体会。

  “刚开始一亩地只能收三四百斤小麦,好的也就五六百斤,没有好种子,也没有好方法。”上世纪80年代,徐淙祥开始学习农业技术,并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小麦良种,摸索提质增产、节本增效的栽培技术,1996年被破格晋升为农民高级农技师。

  为更好发挥示范作用,徐淙祥还打造起1230亩的现代农业示范田,2009年开始,实现小麦亩产700公斤的突破。

  徐淙祥正在查看今年收上来的麦穗。人民网 陶涛摄

  2011年4月8日,习近平到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调研,与徐淙祥以及正在忙农活的村民亲切交谈。得知徐淙祥管理的这片地2010年亩产达到700多公斤、比平均亩产高出200多公斤时,习近平十分高兴,鼓励他继续攻关小麦高产关键技术,为国家粮食生产多作贡献。

  殷殷嘱托,牢记心间。多年来,徐淙祥坚定科学种粮的信心,屡屡创下小麦、玉米、大豆的安徽单产纪录,其领衔或参与研发的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也成为当地及周边区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法宝”。

  今年夏收,徐淙祥种植的小麦再获丰收,高产试验田平均亩产超过800公斤。

  6月1日,怀着喜悦的心情,徐淙祥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封信,汇报多年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用机械化、现代化战胜自然灾害的情况,表达了继续做好农业研发推广工作,带动更多农民多种粮、种好粮的决心。没想到,他很快就收到了总书记的回信。

  示范引领带动更多种粮人

  “良种良法好,优质产量高。多收又多卖,增收几百块。良种不良法,种了也白搭。”

  “拔节追肥不宜早,免得倒伏减产多,清明前后最适宜,追施尿素莫忘记。”

  上面这两段关于小麦种植的谚语,出自徐淙祥桌子上的一本小册子,里面关于小麦优质高产、节本增收的60首谚语栽培法,是徐淙祥根据实践经验总结的,并免费发给村民和合作社会员。

  多年来,徐淙祥与安徽省、阜阳市等农业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合作,探索适应黄淮地区生长的粮食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并不断取得突破。新品种、新技术怎么推广,他也很有心得。

  “搞农技推广,就要用农民喜欢听的话、接地气的话。”徐淙祥说。

  今年43岁的李海波,是太和县双浮镇张李村人,2014年开始流转土地,跟着徐淙祥学习科技种植,近几年粮食行情见涨,他的信心也是越来越足,不但自己流转了1200亩土地,还带动周边村民发展起了订单农业。

  徐淙祥的儿子徐健(右)和种粮大户李海波在商讨机械化田间管理。人民网 陶涛摄

  “总书记在回信中,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这句话让我很受鼓舞,感觉心里暖暖的,我选的路是对的,一定要坚持下去。”李海波说。

  为了带动更多农民走上种粮致富路,近年来,徐淙祥还牵头成立了太和县粮食绿色生产联合社,总耕地10万多亩,成员遍布全县乡村,助力优质粮绿色生产快速发展。

  “我们全村有7248亩耕地,90%以上种植的都是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科技种植、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流转的推进,粮食产量和效益都在逐年提升,我们相信种粮农民一定会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张槐村党总支书记单光辉说。

  三代传承端牢“中国饭碗”

  在太和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二楼的实验室里,摆放了很多小麦样品,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经常在这里做实验。与爷爷、父亲曾经的“面朝黄土背朝天”不同,作为“农三代”的他,从事农业生产的环境已大为改善,对现代农业的掌握和认知也更为深刻。

  受徐淙祥影响,徐健已经成为种粮高手。而徐旭东2018年大学毕业后,也作出了一个有别于同龄人的决定,回到张槐村跟爷爷、父亲一起种粮。几年下来,当初那个青涩的小伙子皮肤黝黑,但说起农业生产头头是道。

  徐淙祥祖孙三代一起研究小麦样本。李博摄

  “以前爷爷、父亲他们种田是肩挑手提,现在是全程机械化,更多是要懂得计算机操作、数据分析、品种试验。而且接触得多了,我发现农业越来越有意思了。”徐旭东说,不同的小麦品种,麦苗有的是青色,有的是绿色,有的是深绿色,它们的种植时间和方法各不相同,这里面的学问够自己研究一辈子。

  加快种子关键技术攻关,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徐家三代人的接力传承,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多年来,从中央到安徽省,再到阜阳市,不断出台各种政策。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9年聚焦三农。今年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出台方案,明确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两强一增”行动计划,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阜阳市也连续多年出台《阜阳市促进现代农业奖补支持政策》,从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完善生产体系、促进生产水平等方面予以支持,不断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我父亲选择做农业是有情怀,我跟我儿子又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我们希望这份事业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徐健说。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