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10:36:40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站内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丨新魅力,新天地——非遗传承发展观察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6-11 17:37    点击量:150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

新魅力,新天地——非遗传承发展观察

  新华社北京6月11日电 题:新魅力,新天地——非遗传承发展观察

  新华社记者赵东辉、王学涛、陈志豪

  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全国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拉开帷幕。展演展示、互动体验、产品展销……越来越多非遗项目线上线下融入现代生产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新华社记者近期在多地调研,感受非遗传承发展情况。

  为“绝活”注入青春气息

  山西省新绛县“90后”小伙儿蔺霄麟多年前从黄土高原前往韩国学习现代陶瓷工艺,如今毕业,他毫不犹豫返乡。“我的目标就是要传承好澄泥砚。”

  澄泥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孕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明代达至炉火纯青。因看似碧玉,抚如童肌,叩之有金石之声,用则腻而不滑,发墨而不损毫,它的制作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爷爷和父亲都是澄泥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蔺霄麟从小耳濡目染,渐渐喜欢上了这“泥土间”的艺术。

  留学归来后,蔺霄麟大胆创新,通过调整窑温及窑内氛围,使澄泥砚的颜色从原来的3种增加到8种,并在设计上注入更多青春元素。他还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通过开网店、直播等,让澄泥砚走入更多年轻人视野。

  蔺霄麟创作的虎虎生威砚,灵感来自民间虎头帽,周围雕刻如意祥云22朵,寓意2022年吉祥安康。(受访者供图)

  “我希望在保留澄泥砚传统内核的同时,融入更多时代元素。”蔺霄麟说。

  随着越来越多青年人加入,传统的“非遗”正被赋予当代审美内涵,重回生活。

  你见过会变脸、喷火的木偶吗?31岁的徐宁通过创新,为省级非遗项目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注入新活力。

  徐宁出生在甘肃省张掖市,当地人称杖头木偶为“肘娃娃”。娃娃以木头作为撑杆,外面装饰戏服、头饰等,唱戏的人用手肘把木偶撑起来,掌控着娃娃的表情和动作,以应和秦腔唱词。在娱乐匮乏的年代,当地婚丧嫁娶都要唱一出杖头木偶戏。

  在四川上大学时,徐宁迷上了川剧变脸和吐火,跟随恩师刻苦学习4年。毕业后,他回到张掖市在甘州区文化馆工作,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不受年轻人欢迎”的困境深深刺痛着他。他下决心为木偶戏寻找新路。

  徐宁(右一)在进行杖头木偶戏表演。(受访者供图)

  3年时间,徐宁制造了一套装置,成功将变脸、喷火与木偶相结合,使表演更生动精彩。2020年首演,全场沸腾。从此,学校、乡村、景区成为他的舞台,一年公益演出100多场。

  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全国各省区市将举办6200多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一大批非遗项目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

  “我在‘活化’传统文化的路上迈出了第一步,孩子们‘想学’的热情让我看到了希望。”徐宁说。

  在精彩生活中“活化”

  黄布为皮,昂首站立,圆鼓鼓,胖墩墩,憨态可掬又威风凛凛。这就是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老虎——山西黎侯虎。

山西黎侯虎。(受访者供图)

  在山西黎城县,人们对虎文化的喜爱由来已久。虎在民间有赐福、镇宅、增寿、生财等文化内涵,老百姓更是把它看作陪伴儿童健康成长的吉祥物。这种风俗深深植根于黎城人的生活,他们给当地布老虎起了一个霸气的名字“黎侯虎”。

  随着黎侯虎知名度提高,订单增多,尤其虎年销售火爆。今年过年期间,48岁的传承人李小梅就收到了20万元的订单,虽然百余人帮忙,产品依旧供不应求。黎城县北桂花村村民李京芬在照料家里4亩多地的空闲时间,专为李小梅供虎尾、虎耳朵,每月增收千余元。

  黎城县文旅局局长郭磊介绍,目前,黎城县有黎侯虎专业从业人员500余人,年产5万只黎侯虎,带动每户增收一万余元。

  据统计,我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乡村。近年来,多地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创新非遗产业,为群众增收拓宽门路。

  2021年6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福建省的沙县小吃榜上有名。在被誉为“沙县小吃第一村”的沙县俞邦村,村口的千年古樟树、墙上沙县小吃卡通形象标识与香气四溢的小吃,共同迎接着来往行人。

  这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如今是3A级旅游景区。游客在村里可以吃、玩、住、带货,2021年游客量突破20万人次。村民俞其宝经营着一家小吃店,旺季时一天营业额在5000元左右。

  2021年6月11日,在福建三明市沙县区,阿莲豆腐丸技艺传承人黄秀莲(中)和同事一起制作滚粉豆腐丸。新华社记者林善传摄

  俞邦村党支部书记张昌松说,20余年来,沙县通过成立小吃培训学校、开办小吃文化节、在全国各大城市成立联络处、给予大城市开店者奖励等措施,使沙县小吃从一个摊点、一家门店向标准化、连锁化发展。目前,沙县小吃带动就业30万人,俞邦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到2.8万余元。

  非遗门类众多,涵盖生产生活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呈现着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让非遗项目绽放时代芳华

  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认定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学手艺难,守手艺更难。不同非遗的生存状态苦乐不均,部分非遗面临产品没市场、传承“断档”等难题,如何深入挖掘和提炼非遗内涵,使其适应时代发展成为新兴课题。对此,一些基层工作者期望:

  山西霍州手工面塑的传承人韩爱英制作的“百年好合”馍。(受访者供图)

  ——因势利导,提供发展空间。绍兴黄酒、越窑青瓷、绍兴铜雕……在绍兴市越城区北海街道,首个“绍兴非遗客厅”于去年开业,集聚了当地30多项优质非遗资源。绍兴市文旅部门和街道办事处合作,引进非国有的越红博物馆来负责建设、经营,当时还提供了房租减免政策。“项目集中到‘客厅’里,希望形成规模效应,让大家抱团发展。”这个博物馆也是绍兴市级非遗越红工夫茶的传承基地,馆长杨思班说,非遗项目投资周期长,离不开政府扶持,应当积极探索政府力量主导、民间力量运营的新方式,为非遗项目提供更多展示、销售场所,打开发展空间。

  ——打牢精神印记,为传承续薪火。在文化大省山西,多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非遗进校园活动,左权县示范小学将左权小花戏编排成“花戏”课间操;祁太秧歌进入太谷县中小学第二课堂……在甘肃,兰州职业技术学院更是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通过引进工美大师、传承人等,让学生接受艺术理论修养和传统手工技艺训练,培养综合型人才,打造甘肃省非遗手工技艺传承基地,学生就业紧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院长杜军等建议,应当继续鼓励非遗项目进学校、入教材,为非遗项目带徒授艺发放补贴,支持重要非遗项目活化传承发展工程,为古老技艺注入崭新力量。

  ——立足非遗传统,发掘市场力量。近年来,山西霍州市成立多家手工制作花馍的工厂,非遗传承人韩爱英就在其中一家当技术指导,用老酵母发面、散发着麦香的花馍已远销全国多地。在与花馍“零距离”接触中,越来越多年轻人感受到非遗魅力,激发热爱、传承的拳拳之心。基层文化工作者认为,在传统文化热潮持续高涨的当下,非遗传承可以将精神财富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要鼓励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连接,发掘“非遗”文化IP,开掘产业和市场富矿。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