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1:22:24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考研分数线逐年提高背后:热度攀升,折射就业市场新变化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4-12 08:25    点击量:209    

  山东德州学院,大学生正在认真备考。许文豪摄/光明图片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开学第一天的课堂。訚洪摄/光明图片

  安徽理工大学图书馆内,考研学生在复习。陈彬摄/光明图片

  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考研学生在图书馆里看书复习。彭鹏摄/光明图片

  近日,202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陆续展开,围绕它的讨论也越来越激烈:分数线再次提高,令不少考生大呼考研越来越“卷”,甚至被人称为“小高考”。考研为什么越来越难?在竞争激烈和分数升高的表象下,研究生考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变化,又呈现出哪些新的趋势和特点?  

  1.“不就业也要考研”,执着背后的深层考量

  东北某高校本科应届毕业生小刘报考一所名校软件学院的硕士生,没有过分数线,但是小刘并没有沮丧很久,目前他正在完成毕业设计,暂时没有找工作的计划,打算“二战”考研。小刘并不是个例,“二战”甚至“三战”已经成为考研学生群体的常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学生考研的初衷是增加就业竞争力。但奇怪的是,一些备考学生哪怕有好的工作机会也不急于就业,动辄“二战”。

  “相当一部分‘二战’现象出现在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身上,他们没有解决温饱的压力。执着于考研背后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因为一些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缺少职业规划。”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李玉珍说。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就业指导中心主任黄磊说:“从考研动机来看,确实有很多同学是热爱专业,想进一步深造,未来从事科研工作。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考研目标并不明确,并没有做好进入职场的充分准备,想通过考研暂缓就业。”

  “以2022届毕业生为例,他们是00后,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环境较好。在工作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对究竟该选择就业还是考研、考公务员并没有明确概念,而他们的家长大多并不期待孩子尽早就业,更希望孩子能有一个高学历为未来作保障,所以非常支持学生考研。”黄磊说。

  黄磊发现,就业压力和考研压力叠加,缓就业的想法推高了考研难度,却并不能让未来就业难度降低。因此,黄磊提醒:“如果仅仅是为了逃避工作压力而选择考研,那么一定要仔细慎重考虑。研究生毕业之后,并不一定能够找到比目前更适合的工作。而且考研‘二战’如果失败,付出的成本会非常高。反过来,本科毕业之后直接工作,带着几年的工作经验积累再考研,可能会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2.从追求“更好的自己”到追求“上岸”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曾经有一段时间,考研学生中普遍存在“名校情结”,许多本科非“名校”的学生渴望圆自己的名校梦,刻苦备战考名校。近几年,一些学生不再追求名校,而是追求“上岸”——通过任意一所大学的研究生考试。

  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双一流”院校的报考人数增速在放缓,而普通院校的报考人数大幅度增长。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从就业角度看,从普通学校本科到普通学校研究生,竞争力差别如此之大吗?

  “无论是从就业角度还是育人角度来看,读研的性价比还是比较高的。一是社会形势,对学生吸引力强的大型企业很多明确要求硕士学历,绝大多数能够提供北京等大城市户口的单位也都要求研究生学历。二是发展空间,本科学历毕业生就业后的‘天花板’高度有限,在岗位晋升和薪资待遇上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三是就业难度,研究生找工作相对容易,以我校为例,2022届研究生年前就业率已经达到90%了,剩下10%也基本是手里有录用通知在寻找更好的单位。”黄磊说。

  “我这几年毕业的研究生中,有好几个本科也在我们学院就读,读了硕士后就业待遇都很好。毕业后同样是去县城中学教书,研究生都按人才引进,要么给房子,要么给安家费。本科毕业的话,去县城中学得参加教师招考,竞争很激烈,就算考上也没特殊待遇。”李玉珍说。

  社会需求是就业的指挥棒。当优质就业岗位都要求硕士学历的时候,考研就成为大多数人的选择。而同时,如果越来越多的人考研,也意味着优质岗位有足够的研究生可供挑选,那么要求标准也会不断提高,形成一个不断上升的“考研和就业螺旋”。

  这样的情况下,为争取一个普通工作机会,很多人选择了更现实的硕士学历,而非较难考取的名校硕士学历。

  “社会的发展缩小了大中小城市间的差距,很多学生不再倾向于去大城市漂泊闯荡,而是更追求稳定舒适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不在大城市就业的话,就未必一定要冒险竞争名校。”李玉珍说。

  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学生之间的“双向奔赴”

  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优化研究生教育规模结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也提出:“到2025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

  政策导向上,专硕(专业学位研究生,通常简称为“专硕”,学术学位研究生简称“学硕”)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现实中来看,相比学术型硕士,专硕也更受学生欢迎。

  “学硕是为了培养科研人才,学生毕业后往往还会继续深造读博;而相当一部分学生考研是为了增加就业竞争力。专硕既满足了这些人的考研需求,又能两年拿到学位,工作时也更容易上手。”李玉珍说。

  扩大专硕招生规模和学生愿意报考二者“双向奔赴”的背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变化。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景叶说:“专硕教育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创新创造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难题的能力,对于国家产业链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多年发展,国家初步构建了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已经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考生在选择学术学位或专业学位报考时也更加理性务实,不再盲目追求学术学位。”

  李景叶认为,未来专业学位研究生“含金量”将进一步上升。“招生规模扩大,国家鼓励高校与企业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产学研深度融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报考人数、培养质量、社会认同度将进一步提高。”

  4.未来几年,考研热或将持续升温

  “受多重因素影响,未来几年,考研人数仍然会持续增长,考研的难度和调剂的难度都将持续攀升,建议考生结合自身情况理性报考,切勿盲目追求热门专业。”李景叶说。

  追求“上岸”导致很多学生考研追求“好考”,从而出现了类似公务员考试中的情况,条件要求越少的专业报考人数越多,反而变得“不好考”了。

  李景叶说:“近几年,受就业因素的影响,不少考生盲目追求热门专业或初试门槛相对较低的专业,使得部分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学位的报考人数激增,报录比居高不下。例如全日制的会计专业学位,从报考情况来看,全国大部分招生单位的第一志愿生源十分充足,考生一旦不能被第一志愿招生单位录取,基本不存在调剂的机会。”

  此外,有调查显示,部分高校专硕停招全日制学生,转为非全日制,是2022年研究生招生考试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

  李景叶认为,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完善,非全日制硕士在就业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正在逐步落地。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因此,非全日制研究生将会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更大认可。 (记者 李玉兰)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