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7:16:16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

银行试水碳账户:坐公交、手机缴费能积分 计算标准待统一
文章来源:新京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4-06 08:53    点击量:479    

  410公里的浙江“母亲河”钱塘江,向西上溯源头,是位于浙闽赣皖四省边际的衢州。这座“因山得名、因水而兴”的山水美城,全市森林覆盖率71.5%,出境水水质达Ⅱ类以上,也由此吸引了娃哈哈、旺旺集团等饮料龙头企业先后在此建厂。

  虽然有着先天优势,但十余年前,衢州的环境质量也一度因小化工、小造纸等“五小”企业的大规模发展而掉头转下。关停或搬迁化工园区、整治小石灰窑、养殖场,衢州用十多年时间跑出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在去年末召开的2021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圆桌会议上,衢州带来了“双碳”背景下区域低碳转型发展的一个新解题公式——碳账户。

  “碳账户是界定各社会主体的低碳贡献、减碳责任和碳排放权边界的数据治理工具。”衢州市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碳排放在哪儿,如何降,降到什么程度?碳账户为解决这些问题打开了一扇窗。此外,碳账户不只囊括政府、企业,更是从个人消费端减少碳排放。

  人口只有250余万的衢州,试点碳账户一年多以来,已建设居民碳账户230余万个。记者从农行衢州分行了解到,公众通过线上转账、缴费、支付等绿色支付行为以及乘坐公交、租赁公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数据,都会被分类进行碳积分赋值计算。

  开展探索的也不只有这一地一行,随着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中信银行、建设银行、浦发银行、日照银行等近半年纷纷测试或上线“碳账户”/“碳普惠平台”,记录和量化个人节能减排行为。不过,业界普遍表示,碳账户刚刚起步,还有很多待解问题,比如碳账户对节能减排的推动作用有多大,体系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数据核算的科学性和统一性如何解决以及用户的信息安全是否有保障等。

  ■ 银行样本

  碳账户成参考指标 企业可“凭分贷款”

  我的行为会产生多少碳排放?对于很多企业和个人而言,这恐怕都是一笔“糊涂账”。建立碳账户的初衷就是要算清这笔账。

  据农行衢州分行相关人士介绍,公众通过农行网银、掌银办理线上转账、缴费、支付等绿色支付行为以及乘坐公交、租赁公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数据,都会被分类进行碳积分赋值计算。

  除了居民碳账户,衢州还有企业碳账户。衢州一家企业的经理介绍,工厂内电表、管道等位置安装着100多个数据采集器,一旦哪天能耗超过预期,碳账户系统就会发出预警提示。碳账户不是为了展示,它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衢州将碳账户与金融服务挂钩,通过碳账户评价,社会主体会获得一个“碳征信报告”,作为银行的贷款服务政策参考。

  江山市双氧水有限公司是衢州市一家老牌明星企业,双氧水生产工艺产生的二氧化碳,无疑阻碍了企业减碳减排。在“双碳”目标下,企业急切面临转型难题,但资金缺口巨大。

  农行衢州分行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依托衢州市的碳账户体系,农行衢州分行搭建了覆盖贷款前中后全流程的碳账户应用机制,发放了全国首笔面向工业企业以“碳账户”为主要参考指标的专项贷款。拿到贷款后,江山市双氧水有限公司有效回收利用二氧化碳量从原来的每年1.5万吨提升到3万吨以上。

  个人碳账户贷款额也已超过10亿元。衢州人行相关人士预计,今年该市碳账户相关贷款有望实现200亿元,其中个人碳账户贷款可达到20亿元。此外,自个人碳账户建立以来,已累计减少个人碳排放9510吨。

  线上缴水电费能积分 2万碳积分兑换花生油

  “(我)最近已经习惯了时不时打开日照银行手机银行App,在上面的碳普惠平台栏目里打卡领积分,现在已经有2000多分了。”在日照工作了三四年的彭女士,今年初以来化身为“绿色达人”。

  据了解,今年1月,日照银行正式上线“碳普惠平台”,以绿色金融、数字金融、场景金融促进低碳生活、绿色发展。

  贝壳财经记者在日照银行App上看到,“碳普惠平台”栏目里,有绿色生活、绿色支付、绿色政务等专区。其中,绿色生活专区包含线上水电缴费、取暖缴费等;绿色支付专区包含手机号码支付、ETC支付、线上支付签约等;绿色政务包含线上排队预约、电子社保卡服务等。记者注意到,对应业务目前均已有明确积分,包括完成ETC签约,送10000碳积分;完成线上办理小微贷款,送5000碳积分;完成一笔手机银行水电缴费,送500碳积分;完成线上排队预约,送100碳积分。

  在该行“碳普惠平台”上,目前碳积分的应用主要与权益兑换有关,规则和信用卡积分兑换权益类似。例如,24950碳积分可以兑换1.8L花生油,54500碳积分可以兑换一个护眼台灯,64500碳积分可以兑换一个迷你便携节能暖风机。

  据日照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截至2月末,已发放个人碳积分近1亿分,预计年末将开通个人碳账户30万户,年减少碳排放10万吨。下一步,日照银行将持续丰富绿色出行、绿色公益、绿色金融等场景,完善个人碳积分和碳权益体系,为碳减排贡献更多金融力量。

  3月已启动千人内测 二手回收等场景将上线

  中信银行的碳账户内测版于今年3月10日起公开招募1000名用户参与体验,依托的是中信银行信用卡“动卡空间”App。该行碳账户在关联场景、积分应用等方面,与农行衢州分行、日照银行也存在异同。

  中信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内测版已经上线生活缴费网上办理、申请电子信用卡、开通电子账单等低碳行为的碳减排量核算。即将上线的公开版还将包含绿色出行、二手回收等更丰富的绿色低碳生活场景。

  一位内测用户称,中信银行的碳账户在积累能量后,不仅能够参与公益事业,也可以选择兑换专属礼品,更为实际且具有激励性。

  据“中信碳账户”核算预测,每年中信银行信用卡用户通过在线金融服务方面的低碳行为,累计可减少约200万吨以上的碳排放,未来用户碳减排市场潜力巨大。

  对于市场关心的数据核算标准,中信银行也进行了说明。据悉,“中信碳账户”减碳量核算采用第三方权威机构认定的碳减排方法学,经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组织专家评审认定,保证了核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对于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绿色生活等节能减排场景,用户可实时记录与查询个人的碳减排数据。同时,“中信碳账户”提供了低碳科普、低碳知识小问答,后续还将提供日常生活场景的碳排放计算器,让用户能够深入了解日常生活的低碳行为。

  ■ 释疑

  个人碳账户对“双碳”目标有何作用?

  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减少碳排放量具有长久而深远的意义。我国从“十一五”期间就开始节能减排,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都是广为宣传的低碳做法,我国节能减排也取得一定成效。2020年9月,我国首次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并在此后多次重大工作会议和对外问答过程中提到“双碳”目标。

  公开资料显示,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已发布文件或在相关工作会上提出探索开设个人碳账户。

  人大重阳助理研究员赵越认为,个人碳账户的本质是一种普惠机制,并非是要利用个人碳账户达到直接减排,而是通过个人的绿色行为来提供奖励,同时这也是个人碳账户的最大优点,即从消费端减少碳排放,而不是直接像碳交易一样在生产端对碳排放进行管控。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盘和林接受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个人碳账户现阶段的意义在于,个人碳账户制度引导消费者在消费决策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绿色消费,让消费模式更符合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

  “长期的意义则在于,当前我国碳权交易正在试点,现阶段个人无法参与到碳交易当中,个人的行为也无法折算成碳权、碳汇,无法实现价值化,但个人用户最终也将参与到碳权交易当中。所以,当下的个人碳账户起到了培育作用,通过将碳减排行为和碳账户余额价值量挂钩的模式,引导个人参与碳权价值积累,从而为未来个人进入碳权交易领域奠定认知基础。”盘和林称。

  在宣布碳账户内测版上线的同期,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发布了《2022低碳生活绿皮书》(下称“《绿皮书》”),面向一线到四线近200个城市、22岁-60岁的2500名民众开展市场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5%的受访者认为应积极拥抱低碳生活。垃圾分类、减纸减塑、光盘行动,是感知度排行前三的低碳行为,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更能让大众体验到低碳生活带来的实在感。此外,高达86%的受访者会主动分享自己的低碳行动,76%的人期望成为影响者,能带动更多人加入。

  受访者最在意的是平台发展低碳的初心,而不是把低碳平台作为实现商业利益的手段(如为了追求平台每日活跃度开展的活动,用消费券引导平台消费等)。助力公益、清晰记录低碳行为、与好友共同参与成为受访者对低碳平台最期待的三大功能。

  贝壳财经记者注意到,绿色消费、环保行动等低碳实践在受访者中践行度分别达到96%、85%,数字服务(指通过线上电子方式处理业务、减少人力、资源消耗、实现减碳减排、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仅为62%。大众认知不足、业务功能不全、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数字服务渗透率较低的主要原因。相比而言,一线城市及31-39岁的受访者在数字服务实践方面最为突出和积极。数字服务是践行低碳生活的新蓝海。

  不过,低碳实践知行尚未统一。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对低碳行动感知度为76%,而践行度仅为32%,低碳要求尚未成为社会准则、经济实力限制、正向反馈不足等都是绿色低碳生活践行度偏低的主要原因。

  目前碳积分测算有统一标准吗?

  假设一笔电子缴费给200碳积分,乘坐一次公交车给300碳积分,积分测算的标准是什么,又如何确保数据监测的真实性?这些是业内眼中碳账户当前面临的瓶颈。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表示,去年7月推出全国碳市场后,首批只纳入发电行业,其他行业还没有纳入,也没有针对产业和个人。目前我们还聚焦在碳达峰阶段,更重要的是引导电力行业发展新能源、高耗能行业节能降碳。长远来看,未来推动生活方式的绿色低碳化也是一个重点方向,那时就会是一个刚性需求。不排除两三年内银行个人碳账户会加快试点,然后逐步推开。

  对于个人碳账户如何“从有到优”,盘和林建议,全面捕捉用户碳排放行为。个人碳账户虽然激励了个人的碳减排行为,但碳排放因子计算过程非常复杂,比如个人消费中可能使用多个银行的信用卡,而银行之间消费数据并未连通。碳排放因子计算受限于用户碳行为数据收集的完整性,而数据不完整的碳账户余额,可能助长消费者的投机性消费,并未实际上起到减排引导的作用。

  此外,个人碳账户余额计算需要更加明确的标尺。当前各家银行的个人碳账户都是建立在自身的碳减排因子计算体系之上,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可能让碳余额计算和碳余额赋予方面趋于主观,这种主观的计算模式缺乏客观标准的规制,用户无法形成稳定的碳减排行为变现预期,从而打击用户在碳减排行为实施上的积极性。所以,若是要让个人碳账户真正发挥作用,需要统筹建立个人碳账户的标准化征信体系,通过统一碳减排因子计算标准的模式,综合评估个人碳减排行为。

  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有受访者认为,自己愿意践行低碳减排,不过担心他人由碳积分能倒推出自己的出行信息,比如哪天乘坐了公交地铁,或者某天行走过万步,“我希望这个积分只有我自己能看到就好。”

  对此,盘和林认为,个人信息保护的确存在潜在安全问题,如果需要监控用户的碳轨迹,那一定需要采集用户的出行信息,而这些出行信息的确包含很多敏感的个人隐私,所以当前金融机构保护用户碳账户信息和消费信息的大致方向是一致的。

  首先,要告知用户需要收集信息,需要在协议中告知开碳账户用户信息使用规则;其次,银行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收集、提取、分析的流程,以严谨流程对数据信息进行全流程管理,调取这些信息需要赋予必要的权限,并增强信息保护中的技术投入,银行也可以考虑信息数据安全管理第三方,比如将信息存放于第三方企业,而由第三方有资质的企业实现对用户的碳轨迹进行数据汇集;最后,当前银行无法收集用户完整的碳轨迹信息,所以亦可以通过政府主办的碳征信企业来对用户实施全面碳征信。

  如何利好银行绿色金融?

  说到绿色金融产品,近年高频“露脸”的有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以及创新的碳排放抵押贷款等。

  “绿色金融之前说的主要是产业、对公方面,银行面向C端(个人)的产品还不太完善,客户黏性不高,通过兑换碳积分权益等方式能提升客户活跃度。”吴琦告诉贝壳财经记者,未来银行还需要增强与外部企业的合作,形成更大的效应。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也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对于银行来说,通过个人碳账户建设,将个人更多业务需求与该银行进行“绑定”,在提升客户黏性与获客能力、银行业务拓展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从个人碳账户建设对于社会经济低碳转型、银行业务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看,预计后续会有更多银行加入个人碳账户建设。

  他进一步称,人们的经济活动广泛,银行拓展场景空间广阔,例如:二手回收、交通出行、消费等居民生活场景;加快碳账户“资产”变现、交易市场机制及相关激励机制建设等,提高人们参与积极性。(记者 程维妙)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