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丨40年,你被植树造林“种草”了吗?一棵树的价值有多少?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3-12 09:29 点击量:207 大
中
小
新华社天津3月11日电(记者李鲲)在位于天津市区以北约60公里的天津蓟州区,过去因开山采石留下的矿坑大大小小,曾如同大地的伤疤,而今逐渐增添绿意。
3月12日,14岁的孟家熠和他的朋友将与家长们一起来到其中一处矿坑植树。这一天是中国植树节,孟家熠认为选在这里植树更有意义。“植树造林是为环保做‘加法’,我和小伙伴们早就被‘种草’了。”
为了让“伤疤愈合”,天津蓟州区自2014年开始了“矿山复绿”工程,一期已基本完成,绿化栽植苗木近3万株,二三期也已启动。与此同时,企业、百姓、民间组织也纷纷参与其中,为蓟州的矿山装点绿色。
孟家熠参加的植树活动的组织方、蓟州春山里生态教育项目负责人王立华说,当年蓟州开山采石主要服务于京津建设,而目前参与矿坑植树的人也大多来自京津地区,无形中是一种对自然的回馈,项目运行近3年来已累计植树2600多棵。“就像我们的口号‘治愈地球治愈你’一样,我们希望大家在治愈地球的过程中传递爱。”
图为小朋友和家长在天津蓟州春山里生态教育项目所在矿坑植树。(受访者供图)
在中国,从1982年植树节开始至2021年12月,中国适龄公民累计有17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781亿株(含折算)。近20年来,中国新增植被覆盖面积约占全球新增总量的25%,居世界首位。
“植树造林不仅是宣传口号,更是深入人心的生态文明理念。”孟家熠的母亲杨倩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继写入党章、宪法。绿化工作也逐渐从“就林说林、就草说草”的单一建设任务,转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内,工人进行植被养护工作(2020年9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现场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边伟光对此感受深刻。2017年5月,天津决定“滨海新区与中心城区要严格中间地带规划管控,形成绿色森林屏障”,并于次年正式划定面积736平方公里区域,定名绿色生态屏障。
“绿色生态屏障建成后将连通天津南北两大湿地和水系,并接入整个京津冀的生态涵养区,屏障内部也不仅是种树,而是打造生态系统,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农则农、宜田则田,将造林绿化与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旅游发展等充分结合起来。”边伟光说。
经过4年建设,天津市绿色生态屏障一级管控区新增造林11.39万亩,森林覆盖率由7%提升到26%以上。不仅环境好了,这些树年碳汇能力估计为15万至20万吨,是潜在的“绿色银行”。
“从几代人坚守的塞罕坝林场,到数亿人参与的‘蚂蚁森林’项目,从浙江‘千万工程’,到‘库布其治沙模式’,中国一直在努力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探索‘绿色范本’。”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主席龚克说。
图为航拍的雄安新区“千年秀林”。(受访者供图)
现在,融入整个生态系统建设的植树造林,在中国又有了更高层次的探索。
在雄安新区与树打了4年多交道的中国雄安集团生态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彭旭更,虽曾参与过港珠澳大桥等重大项目建设,但刚到雄安新区时,他对种树完全是“门外汉”。
在多位专家指导下,彭旭更很快在实践中理解了雄安新区“先植绿、后建城”的发展理念,探索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从2017年11月13日栽下第一棵苗木开始,“千年秀林”目前已有40多万亩,栽植苗木近200多种、2000多万棵,每棵树都有一个二维码记录生长信息。更难得的是,人工的“千年秀林”已被打造成“近自然”状态。
“比如为了适合市民休息,我们特意在林区边缘区域种上芳香类植物;为了方便小动物栖息,我们种植了许多食源、蜜源植物;为了快速形成树林的自身演替系统,我们尊重自然规律和苗木本性,选用原生冠苗,采用异龄、复层、混交等方式种植,也特意留白,现在林间已有许多自然生长的小树苗出现,使整个秀林可以持续更新、繁衍。”彭旭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