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上印上“人民”的印章
文章来源: 光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17 14:41 点击量:395 大
中
小
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习总书记深刻阐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总书记指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实际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理念,也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价值。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
一 、价值维度:一切为了人民
任何发展观都有价值维度,属于发展观的“目的论”范畴。它主要回答的是发展“为了谁”的问题。在共产党人的“圣经”(《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就指出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牢牢坚持这一原则,确立了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大众解放的根本宗旨和最高价值取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党只是实现人民利益的“工具”、“手段”,而不是相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绩效让任何一个国家都“自叹不如”。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才能取得的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国际地位显著提升。用习总书记的话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经济高速增长、民族复兴、国际地位提升等,让民众有获得感、民族自豪感和大国荣誉感。这所有的一切发展都是“为了人民”,在共产党人的“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上深深地印上了“人民”的印章。习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深刻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经济学思想的民本情怀、发展思想的人民性维度。
二 、动力维度或主体维度:一切依靠人民
一切为了人民,讲的是发展的价值观;一切依靠人民,谈的是发展的动力论、主体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回顾改革开放的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一步一步向前推进。曾经的“包产到户”,今天的“万众创业”无不证明了这一点。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处在发展模式的变换时期,这一阶段性特征更是决定了我们必须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动力”。客观地说,过去我国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物质驱动”,靠物质性要素、物质性资源来拉动经济增长。当然,这种发展模式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为我国物质财富的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在这过程中,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代价。可见,这样的发展模式带来的代价越来越大,发展的空间也越来越窄。由此,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模式,在发展动力上,要由物质驱动走向创新驱动;在发展主体上,要由政府主导走向政府推动和人的创新活力推动相结合的方式。在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就必须培育促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动力”、“新动能”。哪里来?只能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活力。破解发展难题,化解发展问题,培育发展新动力,必须从亿万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创新”的发展理念,实际上就是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体现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一切依靠人民的思想。
三 、标准维度:一切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价值维度)、发展依靠人民(主体维度),还必须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指出了共产党人关于发展的衡量标准或尺度问题。我们的发展到底成功不成功,关键看老百姓有没有共享发展成果,有没有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达,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根本利益当作标准,实现共享发展,也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在阐释中国梦的时候,总书记所讲的“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指的就是一切由人民共享的思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形象地揭示了衡量发展成效、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问题。(作者:唐爱军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