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陈颖文为您讲述军事物联网:万物互联,决胜千里之外
文章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1-08-27 18:02 点击量:227 大
中
小
今年7月中旬,2021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组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透露,此次博览会定于9月上旬在无锡举行。届时,博览会将以“智联万物 数领未来”为主题,集中展现全球物联网领域的最新成果。
物联网,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悄然改变着现代战争形式,推动着智能化战争发展进程。
原标题: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陈颖文为您讲述军事物联网——
万物互联,决胜千里之外
军事物联网技术模拟示意图。
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一座“桥梁”
所谓物联网,我们不妨将其简单理解为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如果说互联网是虚拟世界中的一种“对话”,那么物联网则是连接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一座“桥梁”。
物联网应用,早在受到人们关注前的半个多世纪,就已在战争中以“传感器网络”之名现身。
上世纪60年代,越南战场的“胡志明小道”上,布满了数以万计的“热带树”振动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就像密密麻麻的“蛛网”一般,等待着“猎物”到来。每当有人员或者车辆经过时,传感器就会探测到目标产生的震动,并记录其方向和速度等数据。
此时,数万公里之外,一家代号为“阿尔法特混部队”的渗透监视中心里,美军技术人员在接收和处理着“传感器网络”回传的相关信息。一旦发现越军车队经过,指挥中心就会向驻扎在越南的美军发送指令,让战机飞临目标实施轰炸。
当时技术有限,传感器实际工作时间只能维持几周时间。美军处心积虑搭建的这张“蛛网”,最终未能阻止越南军队对兵力和物资的运送。
虽然历史上这次人与物“协同”的作战方式并未取得什么好的效果,却推动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深入研究互联技术,不断探索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其高度信息化优势,在军事应用的多个领域凸显出来。
经过几十年发展,一些军事强国先后研制出收集战场信息的“智能微尘”系统、远程监视战场环境的“伦巴斯”系统、侦听武器平台运动的“沙地直线”系统、专门侦收电磁信号的“狼群”系统等一系列军事传感器网络系统。
其中,“智能微尘”系统的探测元件只有沙粒大小,却能实现信息收集、处理和发送等全部功能,从而提升了作战过程中的制信息权能力。
没有一个作战实体会成为“孤岛”
在物联网世界里,每一粒“沙子”都将拥有它的网络地址。对军事物联网来说,没有一个作战实体会成为“孤岛”。
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军运送的许多武器装备无从查找,从而造成了大量战争资源浪费。究其原因,是由于运送武器装备的集装箱标志不清,人员对于传送的武器装备位置无法跟踪,进而导致武器装备的大量遗失。
12年后,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给运送到海湾地区的每一个集装箱均加装了射频微型芯片,并依据运输和存储需要安放了读写器,从而实现了对人员、装备、物资的全程跟踪,使得军事物流保障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国外研究资料披露,相较于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的海运量减少87%,空运量减少88.6%,战役装备储备减少75%,战略支援装备动员量减少89%。
实际上,从贴上电子标签、装上感知系统的那一刻起,原本静默的装备就像一个有机生命体,它们可以相互感知和交流。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改造,作战人员、作战装备等每一个作战实体都成了一个“网络节点”,相互间通过感知与交流,让战场态势更加清晰,也使得作战行动更加高效。
以澳大利亚国防部所建立的人员评估网为例:作战期间,指挥人员可通过士兵身上穿戴的传感器,对士兵身体的机能与状态进行评估,再结合卫星定位的位置信息,可获得全体人员身体机能的态势情况。指挥人员以此为依据进行兵力分配,可大幅提升战场决策效率。
军事物联网技术在未来战场大有作为
当今世界,类似军事新闻越来越多——
2016年6月,美军利用无人机发动空袭,击毙16名塔利班成员;同年9月,土耳其安全部队在其国产无人机的指引下击毙了6名恐怖分子。
在2020年中东地区的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发布的一段视频,让很多人感受到了网络化、智能化武器的力量:无人机发现敌方坦克后,瞄准、发射……
从感知战场态势到锁定目标、再到对目标展开攻击,无人装备成为进攻主体的背后,是军事物联网技术的巨大支撑。这张庞大的智能化信息网络,就如同战场上的“千里眼”“顺风耳”,让作战人员稳坐“中军帐”,就能决胜于千里之外。
“万物互联,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军事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也是未来智能化战争的重要特征。在万物互联的时代,军事物联网会将若干单个作战实体连接成为智能作战群,生成智慧作战体系。未来,只需给智慧作战体系明确作战目的,军队作战人员不必参与其执行过程。
当前,军事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距离万物互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应清醒看到,当智能节点达到一定规模后,军事物联网就会形成质的飞跃。
未来战场,军事物联网技术必将大有作为,实现以“联”制胜。(冯子剑、曲晟晖、齐旭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