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2:09:23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全球华人

中国前女主播英国创业:把英国戏剧带回中国
文章来源:中国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5-11 11:37    点击量:430    

/

  据英国《华闻周刊》报道,出了伦敦的查令十字街地铁站,就看到熙攘的人群穿梭在繁华的交叉路口。这里是剧院林立的伦敦西区,不管是初来乍到的游客还是生活了有些年头的当地人,都对这里有着难以言说的喜爱。记者拐了几个弯,走进了一栋办公楼,今天约的采访对象还真是应景,因为她的创业与戏剧有关。

  谢已本科毕业后在中国一家电视台工作,她曾是一名女主播,也在幕后做过电视节目和纪录片制作。在英国攻读完两个硕士学位后,她仍然做回了与老本行有关的工作,“但我其实是一个比较活泼的人。我的爸妈是文艺青年,也许是从小耳濡目染,我对现场表演特别感兴趣。在工作了两年后,我觉得屏幕的艺术始终和你隔着一层荧光屏。而现场表演有更多可能性,会让人脑洞大开,眼前一亮。”这成为了她创业的原因。

  创业前,谢已做的第一件事是聊天。筹备创业的三个月里,她走遍了全中国大大小小三四十个剧场:认识剧场经理,了解场地租金,在与相关负责人聊天的过程中不断收集行业资讯。正如她所说,“我是一个胆子大、爱闯、说干就干的人。”

  她创办的公司,业务出发点是英国戏剧在中国的巡演。“在英国签一个剧比较直接,安排好时间并支付费用。”她说,“可中国在这方面更加复杂,变成‘我拿戏,中国合作伙伴接戏’这种运营模式。不过大家都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很省力。”

  谢已坦诚地告诉我,做巡演只是一方面,她一直在探索其他项目,直到一次她在伦敦观看了《爱丽丝冒险奇遇记》环境戏剧(也称浸没式戏剧),不仅被其精巧的设计折服,而且新的想法也随之而来。

  获得戏剧版权并在中国汉化重新制作,这种接地气的模式《战马》其实已经用过了,但环境戏剧这一类型还没有人踏足过。中国观众对环境戏剧不多的认识,仅仅来自于孟京辉导演的《死水边的美人鱼》和何念导演的《消失的新郎》两部作品。“选择这个时机推广环境戏剧机会比较大,竞争压力也没有那么大。”谢已说道。

  当我问到为什么第一个制作的戏剧要选择《爱丽丝冒险奇遇记》时,她说,看完这部剧她的第一反应是:“被刺激到了,还可以这么玩?观众在不同的房间穿梭,自己去思考并寻觅故事的线条,打破思维定势,用不一样的视角读一个你已经熟悉的故事。”

  “书里有一个情节——通过‘吃掉我’和‘喝掉我’可以变大或变小,但在戏剧环境里人的大小是不可以变的。但为了给观众提供更好观看体验,剧组利用视觉幻像的科学技巧,在观众站在房间左边或右边的时候,通过相对空间布局,‘感觉’自己变大或变小了。我觉得这招儿很聪明。你还要选择是吃掉一个糖果还是喝掉一杯饮料,满足了对《爱丽丝》的幻想,感觉自己就是爱丽丝。变大和变小会走不同的路径,不同道路上的物品也相应地放大和缩小。你可以和朋友选不同的路,一直到最后一幕才会重新相遇——这些都是很有趣的设计。”

  戏剧制作也会带来巨大的附加价值。主人公吃的糖、喝的水、玩的卡片都可以制成商品来卖。戏剧演出搭建起来的场景在演出之后,也可以用于举办主题派对、下午茶和进行艺术拍照, “收入来源不是单纯只靠戏剧票房,但制作周期很长,需要投入的经历也会比较大。”

  谈到衍生产品,我问起了她正在为之忙得焦头烂额的戏剧教育项目。在与国内行业人士交流和推进《爱丽丝》的过程中,谢已发现了一个缺口:中国音乐剧发展势头很猛,观众越来越多,制作量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一种即将流行起来的娱乐形式。很多学校都着手开设音乐剧专业,但却缺少师资、生源和顶级制作人,这些空白都需要教育来填补。

  “我在拿戏的过程中正好积累了这些资源,后来发现教育的需求甚至会大过观众的需求。公司觉得如果这个市场一旦做好,就是开了一片活水,把教育和戏剧制作打通,源源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

  当谢已把这个想法传达给蒙特纽表演艺术学院(Mountview Academy of Theatre Arts)时,校方也有些激动,这个刚过完70岁生日、全球首屈一指的音乐剧培训学校,正摩拳擦掌准备开拓国际市场,没想到就碰到了胸有成竹的谢已。

  谈起蒙特纽表演艺术学院,谢已立刻露出很钦佩的神情,这所由朱迪·丹奇(Judy Dench)执掌的学校,拥有与音乐剧有关的一切专业:音乐剧作曲、指挥、编剧、表演等等,“学校的暑期班已经很成熟了,而我带来的中国学生更可以体验‘中国定制版’课程。它加了一些更适合中国学生的内容,中国音乐剧的舞蹈大多数是现代舞和中国古典舞,所以也加入了在中国不那么容易学到的东西,比如踢踏舞、芭蕾和莎士比亚。”

  我很好奇,不知道谢已如何获得这么多英国剧院和高校的信任,而她说了一个词——真诚。“在戏剧方面,我虽然不是拥有最多知识和经验的人,但英国人很开放,愿意和你对话。如果我喜欢一部剧,我会直接以粉丝的身份和制作方聊聊天,他们可以感受到我的真诚,慢慢建立信任。”

  谢已在戏剧教育领域的第一次尝试,是刚刚结束的寒假戏剧体验项目。即使规模不是很大,只有十几个学员,但招学员的过程十分困难,“很多人感兴趣,但真正能来的寥寥无几。令我欣慰的是学员们都觉得很过瘾,每个人都直观地看到并体验了英国音乐剧人才的培养过程,对英国戏剧有了更完整的了解。参加体验项目的学员,也有不了解戏剧的人,但通过参加活动,觉得收获很大,回味无穷,回去后和亲戚朋友也有了更多谈资。”

  谢已又说:“与伦敦西区的著名演员和制作人对谈,到著名剧场后台参观,如探访《西贡小姐》和《悲惨世界》原班人马的工作坊——即使是英国本地人,也不太容易有机会走到幕后去体验。”

  接下来,谢已想要专注于音乐剧专业教育,与中国的艺术高校合作,组织学生来英国进行培训,或者邀请英国老师去中国授课。“在中国,学习和就业是直接相关的,如果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不会花这个钱,所以我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公司会继续把英国戏剧引入中国,一方面也帮助艺术高校培养戏剧从业人员。”

  谢已说到,过去的每一段经历都是创业路上的老师。做新闻时锻炼了写文案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做制片时教会了她如何有条理地、按时地完成工作。两个硕士专业的学习同样如此,“第一个硕士专业是艺术与媒体实践,就像名字一样,非常重视实践,一整个学年的最终目标就是独自做一个艺术项目。这期间我需要不断与外界接触,有点像做生意:买材料、找群演和请摄像师。虽然很辛苦,但收获颇丰。这一年让我进一步融入英国社会。”

  第二年的创意文化产业硕士学习则打开了她的思维——任何与文化有关的东西,甚至一个想法都可以成为产品。“比如一处名胜古迹,一般想法就是卖门票,但其实也可以做教育和旅游项目。”

  她还说,做事先做人。公司创办还不到一年,得到很多前辈的指点、帮助和提携,甚至有些人还递来合作的橄榄枝,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反馈。“虽然团队成员很年轻,但我们一直在汲取养分和经验。”

  更多练胆儿的想法,都在等着谢已去实现。(李晓枫)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