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3 02:36:59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证券

科创板两千亿解禁市值压顶 业界称影响“有惊无险”
文章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7-16 09:56    点击量:521    

  科创板在即将迎来开市一周年的同时,也将迎来一波限售股解禁“洪峰”。Wind数据显示,2020年7月,科创板解禁市值高达2417亿元,仅7月22日一天,共有25家科创板公司31.47亿股限售股解禁,解禁市值规模达2185亿元,中微公司等高估值的科创板明星公司解禁压力尤其大。不过,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在新的减持细则以及增量资金有望入场等因素影响下,科创板此次巨量解禁预计“有惊无险”。

  解禁大潮将至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5日,科创板共有126家上市公司,总市值2.5万亿元,流通市值3953亿元,占比15.6%。2020年7月科创板将迎来一波解禁大潮,统计显示,7月科创板解禁市值规模高达2417亿元,为科创板今年内最大的解禁月份,这些解禁股票进入流通将使得科创板流通市值占比提高到25.2%。

  这一波解禁压力主要集中在7月22日科创板开市交易一周年当日,当天,共有25家科创板公司的31.47亿股解禁,解禁市值规模将达2185亿元,占到全月科创板解禁规模的90%。在这25家公司中,24家为去年科创板首批上市企业,另有一家上市半年的洁特生物,解禁股份多为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以及首发战略配售股份等。

  25家公司的解禁股份数量占公司总股本比例平均为31%,占流通A股比例平均为223.66%。从解禁规模来看,中微公司是其中解禁规模最大的科创板企业。中微公司此次有1.94亿股解禁,涉及18名限售股股东,解禁股数量占公司总股本36.27%,占流通A股377.27%。以7月15日收盘价计算,中微公司解禁规模达到553亿元,而中微公司总市值1433亿元,流通市值只不过138亿元。

  同为半导体明星公司的澜起科技,解禁规模仅次于中微公司。澜起科技此次有3.41亿股解禁,涉及32名限售股股东,解禁股数量占公司总股本30.19%,占流通A股431.30%,以7月15日收盘价计算,澜起科技的解禁规模超360亿元,而澜起科技总市值1193亿元,流通市值仅84亿元。

  中微公司和澜起科技上市以来均备受追捧,股价一路上涨,目前是科创板已上市公司里市值过千亿的五家公司中的两家。

  中微公司上市发行价为29.01元/股,上市首日开盘涨幅278.49%,当天报收81.03元/股。7月15日,中微公司最新收盘价为268元/股,相比其发行价涨幅达824%,最新动态市盈率为713倍。澜起科技上市发行价为24.80元/元,上市首日开盘涨幅268.15%。7月15日,澜起科技最新收盘价为105.60元/股,相比发行价涨幅达326%,最新动态市盈率为123倍。

  有不少投资者表示,这些公司股价高企,此时迎数百亿规模解禁,“不禁胆战心惊”。

  影响预计有限

  科创板的巨量解禁,对市场有何影响?多家机构及业内多位专家均表示,影响可能会有,但不会很大。

  中金公司在研报中称,虽然科创板首批公司解禁规模较大,占流通市值比例相对较高,但解禁期间的实际减持压力可能相对有限,首批公司解禁对科创板可能更多为风险偏好的影响而非实际资金面影响。

  中金公司认为,当前的科创板首批公司解禁与2010年创业板首批公司解禁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创业板首批公司大规模解禁期间并未给板块带来明显冲击,当月实际减持规模也较小。

  中金公司研报指出,2009年登陆创业板的首批28家公司在2010年11月1日时有过一波较大规模的解禁。当时创业板解禁市值为239亿元,占创业板首批公司总市值的16%,占流通市值的69%。当月创业板实际减持规模仅为5.97亿元,占当月创业板解禁规模的2.5%。从市场表现来看,创业板指在2010年11月前后也并未受到解禁的明显影响,指数在2010年11月1日上涨4%,且前后一个月维持升势,解禁前1个月上涨17.5%,后1个月上涨6.3%。

  国盛证券认为,从短期来看,解禁或有冲击,但冲击幅度与时效相对有限。从长期来看,集中解禁或将砸出“黄金坑”,为机构集中增配科创板提供入场机会。解禁若带来“黄金坑”,很可能成为三季度“科创牛”的起点,看好其带动科技板块成为市场主线。

  国盛证券认为,解禁将扩大当前流通盘,为机构提供入场配置机会。当前,科创板流通盘规模较小,可交易“筹码”匮乏,机构难以集中配置。尽管公募基金在2020年一季度对科创板持股规模和配置比例均有所提升,但总体依然低配。从一季度公募基金的科创板个股持仓看,约半数持仓市值集中于金山办公一家,近八成个股配置规模不足0.5亿元。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限售股减持的动机和动力肯定有,但未必会对市场造成很大影响,“市场其实对即将大量解禁卖出有预期,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担忧,否则股价早就下来了。”

  减持新规护航

  王骥跃认为,科创板试点的向特定机构投资者询价转让的机制设计是一个创新举措,是用市场化方式解决减持洪峰的举措,如果实施效果符合预期,也会大幅削减对市场的直接冲击。

  7月3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上市公司股东以向特定机构投资者询价转让和配售方式减持股份实施细则》(简称《减持细则》),为科创板公司股东设计了市场化、多元化的退出渠道。

  《减持细则》优化了询价转让制度,有利于平衡好首发前股东正常股份转让权利和其他投资者交易权利,有助于满足创新资本退出需求并为股份减持引入增量资金。按规定,该细则自7月22日起施行,也就是科创板首批上市公司解禁日。

  此外,科创50指数的推出也有望为市场引入增量资金。申万宏源认为,科创板询价转让和配售减持细则正式落地,以及科创板50指数正式推出等多管齐下,将有效缓解科创板首发前股份减持对二级市场造成的冲击效应。

  中金公司表示,科创板指数设立及新上证综指纳入科创板将降温减持预期。7月22日,上证综指修订后将纳入科创板公司,科创50指数也将于7月22日收盘后正式设立,后续相关ETF等基金产品设立,预期有望对冲投资者对科创板解禁减持的担忧。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表示,科创板解禁对市场产生的影响有限,科创板满岁后有望持续升级发展。他表示,科创板作为注册制改革的试验田,其成效有目共睹。科创板开板一年以来,发行上市公司超百家、累计投资额超千亿、总市值近两万亿、涨幅中位数超一倍,运行平稳、快速、健康。作为开启中国资本新时代的钥匙,科创板的战略作用也开始显现。全新的科创板成功实验,打开了以注册制为核心的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突破口,大力推动了创业板、新三板的改革升级。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