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输入 重症救治 个人防护 聚焦疫情防控与诊治三大焦点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3-25 15:06 点击量:219 大
中
小
新华社北京3月24日电 题:境外输入 重症救治 个人防护——聚焦疫情防控与诊治三大焦点
新华社记者罗沙、王卓伦、王秉阳
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如何抵御境外输入风险?重症患者的治疗情况如何?低风险地区的民众是否可以摘口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针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医疗诊治的焦点问题进行回应。
三道防线,抵御境外疫情输入
中国以外确诊病例直线上升、境外输入病例数量不断增多、多地出现境外输入关联病例……虽然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但疫情全球大流行带来的输入性风险正与日俱增。
“零星散发病例和境外输入病例引起的传播风险依然存在,防控工作仍不可掉以轻心。”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说。
3月23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78例,其中境外输入达到74例。与此同时,根据世卫组织最新通报,全球确诊病例已突破30万例。
“现在全球新冠肺炎的形势非常不乐观,我们的枢纽地区和口岸城市防止输入的压力在不断加大。”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吴尊友说,“我们已经建立了‘三道防线’,能够很好地抵御境外输入病例。”
据吴尊友介绍,第一道防线即海关,通过测量体温、询问症状,以及要求入境人员报告旅行史,能够发现已经有症状的人员,并直接送到指定医疗机构治疗。
第二道防线,是指入境后的人员要进行14天的隔离观察,来发现处于潜伏期的人员,并在出现症状后及时送至指定医疗机构。
第三道防线,是指第一、第二道防线“万一”漏过的病例,在出现症状后到医疗机构就诊,经过前一阵防疫实践锻炼的医务人员能够很快进行诊断治疗。
吴尊友表示,到目前为止,我国输入病例基本堵在第一和第二道防线,兜底的第三道防线还没有发现病人。
分层分类综合救治,降低病亡率
确诊病例有轻型、普通型、重型和危重型,诊疗方案该怎么确定?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科主任医师王贵强表示,对不同类型的病人,应采取分层、分类救治的手段。
“对轻型病例集中收治,进行隔离,不一定需要特殊的照护,只是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转院;对重型和危重型病例一定要在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救治。”王贵强说。
在分层分类救治背后,是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问题。他解释,如果轻型病例占用医院的床位等医疗资源,会使重型、危重型等需要更积极救治的病人得不到及时救治,导致高病亡率。
临床发现,重症、危重症多为老年人和有基础病人群,很多病人是因为基础病加重或合并感染导致最终死亡,这意味着不但要治疗肺炎,还要治疗基础病,怎么办?
“在新冠肺炎的救治原则中,非常明确提出要加强对症支持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治疗基础病,进行脏器维护和支持。”王贵强说,目前救治中不单纯是治疗肺炎,还要治疗所有的基础病,其中氧疗和呼吸支持是非常重要的支持手段。这有赖于多学科诊疗团队的配合。
“目前在武汉,有多学科诊疗团队,包括呼吸科、感染科、ICU、心脏科、血液科、肾内科等专业。”王贵强表示,通过采取积极的多学科诊疗模式,看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病亡率明显下降,说明多学科诊疗模式是针对有基础病患者的一项重要救治措施。
全国防控形势向好,个人防护仍需重视
虽然全国疫情防控形势向好,为减少疫情反弹风险,做好个人防护仍不可忽视。
吴尊友对“健康人也要戴口罩”作出科学性解释。他表示,新冠肺炎在“潜伏期末”和“临床症状前期”排毒最高,如果健康人遇到一个潜伏期末期的病人,虽然没有症状,也会造成病毒传播。病人的居家住所、就诊的医疗机构以及电梯、公用交通工具等封闭环境,都存在排毒隐患。
针对“无症状感染者是否会造成病毒传播扩散”的疑问,吴尊友说,目前无症状感染者都在密切接触者中发现,而密切接触者都受到了管理。“根据我国采取的疫情防控管理措施,密切接触者都已纳入隔离观察,一旦发现症状马上转到医院诊断治疗,不会造成社会上的传播扩散。”
何时能摘口罩?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日前发布的《公众科学戴口罩指引》对不同场景下戴口罩提出了科学建议。例如,普通公众居家、户外,无人员聚集、通风良好时,建议不戴口罩;当处于人员密集场所时,在中、低风险地区应随身备用口罩,在与其他人近距离接触(小于等于1米)时应戴口罩。
当前低风险地区正陆续准备开学,吴尊友说,低风险地区的学生和老师经过长时间的居家隔离以后,已排除潜伏期感染的可能,但防范学校发生疫情、继续做好防护措施仍有必要。
“在病毒的低流行地区,环境当中基本没有病毒,可以恢复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吴尊友建议,最主要的是做好学生和老师每日监测,若出现体温异常等症状要第一时间与卫生健康部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