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7:18:52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煤炭钢铁去产能一道疼痛的减法:开工停工都是亏
文章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4-18 12:14    点击量:389    

同煤集团塔山矿的一位工人正在采煤。新华社记者 燕 雁摄

制图:李霁龙

  “一座40万吨的煤矿,要是开工,把煤低价卖出去,一年得亏2亿元;就算不开工,为了通风、排水、防坍塌,也得净亏1个亿。”一座中原地区煤矿的老板很无奈,现在开工停工都是亏。

  “行情越来越差,连龙头企业也撑不住了。我们几年前负债率还只有60%,这两年越是亏就越得贷款,负债率已经接近80%。”一位钢铁企业董事长说。

  价格跌跌不休、效益一路下滑、亏损面不断扩大……曾经共迎“黄金时代”的钢铁煤炭行业如今已同陷泥潭,沦为“难兄难弟”。剧情反转的背后,是严重的产能过剩。于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去产能”头一次成为年度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围绕这一主题,本版将连续推出《聚焦去产能》上下篇,敬请关注。

  ——编 者

  过剩程度有多深?

  大中型钢企亏损面达50.5%,煤炭业更是超过90%

  产能过剩,到底到了何种程度?

  国际上,通常认为产能利用率处于79%—83%之间较为合理,低于75%即为严重过剩。若用这把尺子丈量我国的钢铁煤炭行业现状,结论无疑是严重过剩。

  “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我国粗钢产能利用率开始出现明显下降,近年持续处于合理水平线以下,2015年仅有71.5%。”冶金工业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说。业内人士表示,若考虑到约七八千万吨地条钢尚未纳入统计,近年来钢铁行业实际的产能利用率更低。煤炭方面,到去年底,全国煤矿总规模约为57亿吨,结合去年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原煤产量36.85亿吨的数据匡算,产能利用率不足七成。

  供需严重不平衡,导致不少企业祭出价格战的大旗,煤价、钢价跌成了白菜价、土豆价。2015年末的秦皇岛动力煤均价已跌至370元/吨,比年初下降近三成,跌回了2004年水平;2011年三季度起钢价一路下跌,钢材价格指数4年间从122.72点逐步跌至去年底54.48的最低点,今年初虽有所好转,但仍难改颓势。

  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钢铁业却在2015年迎来了效益最差的一年——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首次出现年度总体亏损,全年利润总额由2014年的盈利225.89亿元变为亏损645.34亿元,亏损面达到50.5%。

  相较之下,煤炭行业亏损程度更深。去年前11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额425.5亿元,同比下降61.2%,降幅比2014年同期扩大16.8个百分点。总体看,煤炭业亏损面超过90%。

  “钢铁行业已经极度畸形,到了必须坚定不移、大刀阔斧地去产能、去杠杆的阶段。”拿湖南华菱钢铁集团董事长曹慧泉的话来说,如果大家都在一个泥潭里挣扎,谁都过不了好日子。

  市场缘何突变冷?

  企业决策欠缺理性、退出机制尚不健全,需求收紧让供需矛盾凸显

  尽管总体行情不好,但也有企业心存侥幸,认为产品总还能通过低价销售出去,当前只是一时的、周期性的过剩。

  产能过剩只是暂时的吗?站在去产能的紧要关头,找寻出路固然急迫,回望来路也尤为必要。只有找出市场由热骤冷的根源,才能坚定去产能的决心。

  “本来一直在提转方式、调结构,许多大中型企业也在往这个方向走。但是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也让市场出现了一定的逆淘汰——做高档产品的不赚钱,做低端的反而赚钱。”曹慧泉直言,“2009年至2012年,钢铁产能就像吹气球一样,增加了三四亿吨,其中很多属于不必要的投资。”

  现在看来,对市场前景的误判,让不少企业的投资偏离了理性轨道。“当时,很多钢厂觉得‘人不该死终有救’,放松了对产能过剩的警惕,甚至迷失了方向。”在中国钢铁协会党委书记、秘书长刘振江看来,当时的高增长为现在的产能过剩埋下隐患。业内人士还认为,钢铁煤炭行业集中度低也使企业更易误判形势,造成总体过剩。

  “5年前,几乎所有大型煤炭企业的‘十二五’规划,都提出了‘产量翻番’的目标!”煤炭专家、山西省煤监局局长卜昌森说。统计显示,自2006年以来,全国煤炭投资累计完成3.6万亿元,其中有高达2.35万亿元的投资于“十二五”期间完成。

  与此同时,尚不健全的市场退出机制,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行业正常的新陈代谢。

  “市场优胜劣汰的功能难于发挥,效率低的企业退出困难,就会导致结构性的产能过剩。”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分析,企业退出难,一是源自竞争主体非市场化,“僵尸企业承担了雇佣冗员、维持社会稳定、增加地方GDP和税收的负担而享有预算软约束,能够持续亏损而不退出甚至扩大产能”;二是市场竞争环境不公平,“由于监管体系不完善、不规范,部分企业可以通过降低环保标准、产品质量、安全要求等不正当方式降低成本,造成低水平价格竞争和产能扩张。”

  产能只增不减,供给就越来越大。而当市场需求随着经济增速换挡、国际金融危机等因素叠加而收紧时,供需矛盾愈发凸显。“过去尽管过剩,但每年的需求还在增长。2013年,钢铁消费需求出现了7.65亿吨钢的峰值后开始下降,逐年出现负增长。”刘振江坦言,对于市场突变,钢铁企业难以适应,刹不住车。

  煤炭也不例外。由2000年的13.6亿吨到2013年的42.4亿吨,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增长了212.8%。这样不正常的急速增长终于在2014年画上了句号,当年煤炭消费下降2.9%,2015年降幅则更大,达到4%左右。

  未来格局会怎样?

  “黄金十年”一去不复返,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企业还得换个“活法”

  “如果企业还不能有清醒的认识,就可能丧失一次浴火重生的黄金机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加减乘除’共同发力,但就煤炭行业来说,首先得做减法!”在卜昌森看来,在企业普遍持观望态度的情况下,去产能必须借助外力加以推进。

  2016年新年伊始,针对钢铁、煤炭两大行业,国务院先后出台了化解过剩的具体方案,目前各项配套政策正在抓紧制定之中。根据这两份方案,5年之内,全国粗钢产能要压减1亿—1.5亿吨;3至5年内,再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

  有了去产能的顶层设计,钢铁煤炭能早日度过难熬的寒冬吗?

  从市场需求上看,“黄金十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一般来说,GDP低于7%,钢铁行业会不增长或负增长。”曹慧泉认为。李新创分析认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钢铁业都会处于低需求增长、低钢价、低效益和高压力的状态中。

  “长期来看,煤炭仍将是我国最重要的一次能源,但也要看到,煤炭的需求空间将因被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不断挤压而大幅缩减,不可能再回到原来的水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中小企业研究室副主任王继承表示。

  从竞争格局上看,加快优胜劣汰、提高产业集中度是大势所趋。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因为很多企业明天晚上活不下去了。”在卜昌森看来,煤炭形势要想根本好转,根本在于提高产业集中度,将过剩产能通过淘汰、重组转化为优势产能。

  从企业自身来讲,摆脱困局还需依靠更高超的手段,换个“活法”。

  “煤炭企业必须追求高产高效,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供更加优质绿色的能源。”卜昌森认为,新形势下煤炭企业不能再亦步亦趋,而要差异化发展,“一些纯粹靠煤吃饭的企业,前些年很红火,这两年完全不行了;也有些企业,如神华集团,转型发展较好,煤不行了还有铁路、电力等其他产业在支撑。”

  “一边在过剩,一边进口了近1200万吨钢材,这说明企业还是有机会的。”曹慧泉举例说,比如现在虽然造船行业整体不景气,但高性能高品质的船舶市场空间仍然很大,对钢材的材质、耐久性、服务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吃透并满足下游行业的需求,给用户更好的体验,企业本身发展也会更好。

  也许日子会慢慢好起来,但通向彼岸的航程上却布满着荆棘。矿井、厂房、设备、土地、人员……对企业来说,扩大产能轻车熟路,压减产能却何其艰难!哪些该减,哪些该留?钱从哪儿来、人往哪儿去?一道道难题考验着政府与企业的智慧与勇气。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聚焦去产能(下)》中继续探讨。(记者 刘志强)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