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抗击疫情的“风暴中心” 青海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群像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2-17 11:18 点击量:223 大
中
小
新华社西宁2月17日电 题:走向抗击疫情的“风暴中心”——青海抗疫一线医务工作者群像
新华社记者央秀达珍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有人驰援湖北,加入到抗击疫情的阻击战中,成为最美逆行者中的一员;有人留守在家乡医院一线,在发热门诊严控疫情蔓延;还有人奋战在病毒检测实验室,每日与病毒打交道。他们义无反顾,为同一个目标,走向抗击疫情的“风暴中心”。
奋战在抗“疫”最前线
“青海医疗队,你们好样滴!”16床70多岁的患者李兰秀(化名)站起身来,向在查房的沈军和同事们竖起了大拇指。连日来,这样的情景不断在病房上演,让沈军和同事们备受鼓舞。
36岁的沈军是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主治医师,包括沈军在内,青海医疗队共有75名医护人员编入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中医医院,参与普通患者和轻症患者救治。“我们查房除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外,还教他们如何正确洗手、佩戴口罩,也要提供心理治疗,鼓励患者要有战胜病魔的信心”。
在沈军和其他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14日,新洲区中医医院又有4名患者正式出院。“看着他们治愈出院,对很多患者来说都是莫大的鼓舞。他们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也都积极配合治疗。我们付出有回报,再苦再累都值得!”沈军说。
沈军的妻子杨君慧也是一名医生。疫情发生后,沈军和妻子就奋战在一线,八岁的儿子只好托爷爷照顾。临走前视频聊天,儿子哭着说:“爸爸,你能不能不去武汉?那里很危险!”“不行,爸爸是战士,必须得去。”沈军坚定地说。
元宵节那晚,沈军忙到九点多钟才下班。在步行回驻地酒店的路上,他抬头看见了月亮,才想起当天是元宵节。他在朋友圈写道:没有花灯,没有元宵,空旷无人的街头,难忘的元宵节。
来武汉已经20天了,每天吃盒饭的日子让沈军开始有点想念家乡的味道。“等疫情结束回到青海,我要先吃碗羊肠面。”他笑着说。
发热门诊的坚守
每天早上七点半,都能在发热门诊看到程文栋来回穿梭的身影。医院的发热门诊是抗击新冠肺炎的第一道防线,程文栋就是构筑这道防线的一员。
45岁的程文栋是青海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承担着筛检、诊断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还有发热门诊的管理工作。
曾参与鼠疫、甲流等传染病防控工作,又是一名党员,程文栋第一时间参与到发热门诊的工作中。为了在抗击新冠肺炎的一线发挥最大作用,从1月21日至今,他一天都没有休息,经常从早上七点半一直工作到晚上或凌晨一两点。
“上月底,有大量外地人员返青,病人最多的时候一天接诊93例,真是连上厕所的工夫都没有。”程文栋说。“我们需要鉴别这个病人是普通感冒、流感还是新冠肺炎,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按照要求去做,不能有任何大意和疏漏。”程文栋说,在这里工作意味着至少一个月不能回家、随时有被感染的风险。“担心是有的,毕竟病毒有一定传染性。但注意做好防护,就没什么好怕的。”
“父亲身体不太好,本打算春节假期带他去复查,但被疫情给耽误了。”程文栋说,“医务工作者都有荣誉感和使命感。我是一名感染科医生,更应在这个时候贡献自己的力量。”
和病毒“零距离”接触
卢囡囡穿好防护服,戴上N95口罩和防护面罩,跟搭档李红一起进入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她熟练地打开送样箱,拿出采样管,认真核对样本信息。
39岁的卢囡囡是青海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病毒科的一名工作人员。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这里的工作人员承担着疑似病例样本检测和确诊、病毒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等任务。
春节临近时,卢囡囡本打算带着爱人和两个孩子一起回苏州老家陪父亲过年。随着疫情迅速蔓延,卢囡囡毫不犹豫退了车票,第一时间主动请缨,回到工作岗位。
在实验室里,工作三四个小时是常事,最长一次她和同事在实验室待了五个多小时。“我们进去之前尽量不喝水,怕中途上厕所浪费防护服,出来第一件事就是往洗手间跑。”卢囡囡说,连续工作几个小时下来全身湿透。
长期在实验室和病毒打交道,卢囡囡已经习惯了不化妆、不戴首饰、不留长指甲。“我们是和病毒‘零距离’接触,防护方面的要求特别高,因为稍有不慎,就会有被感染的风险。”
“我只是无数医护人员当中普通的一员,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疫情面前,每个人都像在前线冲锋的战士,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奋斗到底。”卢囡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