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12:07:32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这些上海人选择去口罩厂志愿上夜班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2-04 09:09    点击量:217    

  新华社客户端上海2月3日电(记者姚玉洁 孙青)“一晚上12个小时,我们20位志愿者生产了30万只口罩!”这几天,位于上海松江区车墩镇的一家口罩厂来了一群特殊的“打工仔”“打工妹”。外企财务总监、全国三八红旗手、创业者、大学生、听障人士……他们身份各异,从上海各地驱车几十公里志愿前来,不眠12个小时,只为在口罩厂当一名“临时工”。


  晚上7时,点名,接受培训,穿上一次性防护服,戴上帽子、鞋套、耳塞,20名志愿者与其他工人一起走进车间,一股闷热的气流和机器的轰鸣声就迎面扑来。

  12小时的工作从这一刻开始了。

  “疫情当头,口罩是当下最紧缺的物资之一。机器不停,人也不停!”生产车间内,每一台机器都开足马力,以每分钟约50个口罩的速度满负荷生产。10个一叠,50个一摞,5000个一箱,流水线上,志愿者们紧跟节奏,完成每一个口罩的质量筛检,装箱、封箱等工作。


  这是一场紧急驰援的志愿行动。春节期间,位于上海松江区的美迪康医用材料(上海)有限公司需要紧急赶制一批口罩物资,由于工人尚未复工,人手一直紧缺。这一消息被上海一家民非公益组织了解到,该组织负责人周蓉主动联系了厂家,称愿意动员志愿者与工厂工人合作,支援夜间生产线。

  令人没想到的是,招募信息通过公号和相关志愿者网站发布后,报名微信群很快就“爆”了,近300人“挤”进群里,每晚20个志愿者的名额很快被一抢而空。


  报名踊跃度出乎预料,周蓉与工厂商量决定,让符合条件的志愿者们轮班,在1月29日至2月9日期间,支援每晚7时到次日早晨7时的夜间生产工作。

  依然有不少人“不请自来”!1月31日晚上,一对从上海宝山区顾村自驾100多公里赶来的退休夫妇,并不在名单之上。老人家开口就说了三句话:“春节没出过上海,我们身体很好,你们对年龄没要求吧?”

  “特别感动,也很不忍心劝退!”周蓉告诉记者,由于前期对志愿者的筛选工作非常严格,需要身体健康、近期没有出过本市,并提前为他们购买保险。因此,她还是不得不“硬起心肠”,劝说名单外的志愿者回家。

  张城尧和妻子王丽君双双报名参加了这次志愿行动。张城尧在口罩生产一线当“工人”,王丽君负责在线当志愿者管理员。

  “我和妻子的职业都是公益组织负责人,但这次的行动与众不同。”张城尧告诉记者,尽管已有心理准备,但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有些不适应。车间现场很闷,噪音很大,机器生产的速度很快,刚干活的时候觉得自己笨手笨脚的。


  干着干着,熟悉度上升,张城尧的信心也越来越足。“看到电视里播报的疫情,我和妻子都很揪心,医护人员上前线,我们普通人也想做点事情,除了不出门,我们就想当一名志愿者,为大家多生产点口罩。”张城尧说。

  “每35分钟生产1600个,12小时生产28800个。”48岁的志愿者孙剑一边工作一边在心里默默计算。持续奋战一整夜,鲜少有人留意到,他其实是一位听障人士。“我只是想尽自己的一份力,希望这场疫情快点结束!”孙剑说。


  12小时后,20位志愿者“临时工”向工厂清点交付了30万个口罩。目前,美迪康日产口罩数量已超100万只。

  实际上,这是一场“白加黑”的志愿行动。早上7时,口罩车间迎来一批新“工人”。为了保障口罩供应,美迪康春节期间就24小时不间断生产,松江区车墩镇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志愿者、城管中队志愿者、镇属经济公司员工志愿者火线驰援。“临时工”的接力棒,从党员干部、企业职工、部分志愿者家属,一棒一棒传递到上海的各个角落。

  都说上海人“怕死第一名”,实际上,“小事如履薄冰,大事舍生取义”,才是上海人“拎得清”的真实写照。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