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捐艺术品诉家国情怀 华侨华人助推中国艺术事业发展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1-08 14:32 点击量:240 大
中
小
侨捐艺术品,诉说家国情怀(侨界关注)
2019年12月28日,旅德艺术家艾玛·安基耶夫斯卡娅的73件作品正式在天津美术馆进行展出。之后,艾玛的作品还将在中国多所美术馆之间进行交流合作展览,让更多的中国人欣赏到这位与中国颇有渊源的艺术家绚丽的作品。艾玛作品的成功展出,折射出海外华侨华人致力于中国艺术事业发展的一角。
侨胞:搭建艺术之桥
几年前,旅居德国慕尼黑的中医医师郭小玲为一位叫艾玛的女士提供了中医理疗。后来,她才得知艾玛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艺术家,曾在德国、瑞士、美国、法国等国多次举办画展。
艾玛在和郭小玲的相处过程中,体会到中医的神奇之处。两人还经常聊起中国文化。后来,郭小玲提议:“为何不去中国办一次展览呢?”于是,到中国办展的心愿便在艾玛心中扎根。郭小玲为此曾和中国多家博物馆发邮件联系。
在收到天津美术馆的回复之后,时任徳国巴伐利亚中企促进会会长的徳籍华人刘依松拿过接力棒,多次奔走于中德之间。最终,在刘依松和天津侨联的鼎力相助下,艾玛的73件绘画作品来到了天津美术馆。这些作品不仅在中国进行展览,还将永远留在中国。天津美术馆副馆长卢永琇说:“刘依松先生长年奔波在中德之间,亲自架起了艾玛和天津美术馆的艺术桥梁。”
回顾近几年华侨华人对天津的贡献时,天津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杨晖说:“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回到故里,用自己的力量助力故土艺术事业发展,为故土带来多彩的艺术享受。”
在全国各地还有很多类似刘依松与天津美术馆的故事在上演,展现了海外华侨华人心系故土的情怀。
作品:体现交流互鉴
许多曾在海外学艺术的华侨华人,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示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互鉴。他们把作品带回故土,分享给这片土地上的人。
广东美术馆的许多藏品背后都有华侨华人的故事。典藏部副主任胡宇清介绍一幅名为《窗前花》的油画作品时说:“这幅作品是旅美画家徐坚白老师的作品,完美融合了西方油画的写实和东方美术的缥缈。”2017年,徐坚白、谭雪生夫妇在广东美术馆举办了捐赠展,展出了20余幅油画。两人虽然长期居住在美国,但是心心念念的都是广东油画的发展。
海外游子学成归来,又将自己的所学奉献给这片大地。
位于广东著名侨乡的江门美术馆又名李铁夫美术馆,馆长王畅怀介绍:“说到中国当代油画,离不开江门籍的华侨华人。”中国最早的旅美画家李铁夫曾被孙中山誉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出生在江门的李铁夫幼时便显露出极高的艺术天赋,先后就读于阿灵顿美术学校、英国皇家艺术学校,青年时期在国际画坛上声誉鹊起。由于时局动荡,李铁夫在晚年才回到广州。在生命中的最后两年,他传授油画技艺,为岭南培养了大批美术家。王畅怀说:“江门美术馆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心系家乡的侨胞。我们欢迎更多的华侨华人到我们这里做艺术交流,让东西方的艺术在这里碰撞。”
捐赠藏品、举办画展、开写生班……华侨华人用自己的所学反哺家乡。因为每年都有开平籍的华侨华人回到故里开写生班,举办展览,开平美术馆闻名四方。开平美术馆馆长李强稳说:“近些年,越来越多侨胞回到这里办展览,带来了不一样的艺术体验。这些旅居海外的艺术家,将自己的作品留在家乡,为开平增添了艺术氛围。”
展馆:诉说眷恋故事
除了捐赠艺术品、办展览之外,许多华侨华人还参与设计和捐建了艺术场馆,讲述多彩的艺术故事。
世界级建筑大师贝聿铭,在87岁高龄时设计了苏州博物馆新馆。新馆将所处的环境与自然相结合,白墙灰瓦沿袭了传统的苏式园林风格,极简的线条勾勒出一幅中国水墨山水图,诉说着苏州故事。
湘江畔,有一座圆环状的美术馆。这就是李自健美术馆,由旅美画家李自健、丹慧夫妇投资建造。2017年,它被英国“世界纪录认证”评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家个人美术馆。李自健美术馆不仅每年都会举办多场艺术大宴,还承诺场馆对公众永久免费开放,为湘江之畔的人民带来艺术与美的享受。
看别湘江,再望黄浦。黄浦江岸坐落着一座典雅的艺术馆——余德耀美术馆。印尼华人余德耀先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的财富来自印尼,我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自己的经济实力,但就我的教育背景和感情因素而言,中华文化更有吸引力。这也是我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动力之一。”这些建筑在中华大地上讲述着华侨华人与艺术的故事。
每一件艺术品、每一场展览、每一座建筑,都静静地诉说着海外华侨华人与故土的故事,讲述着他们对祖(籍)国深深的眷恋。从少时出走美国谋生的李铁夫,到今日回到上海建馆的余德耀,一代代华侨华人用自己的点滴努力助推着中国艺术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