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01:46:35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一名青年职工“变形记” 从逃离到坚守,他经历了什么?
文章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20-01-08 08:55    点击量:167    

  “那一段时间,我痛苦极了,无数次在电话里跟父母抱怨,想要辞职回家。”从逃离到坚守,他经历了什么?


  一名青年职工的“变形记”

  阅读提示

  一名大学毕业生,来到大山里的企业。环境的艰苦和心理的失落让他从报到的第一天起,就想着逃离。是领导和工友们的温暖,让他想留下来看一看,这里究竟有什么魔力,让这群人在此坚守?

  “握紧撬棍,听我的号子”“一二,嗨唦”……

  在太行山深处的太焦铁路换轨施工现场,一个皮肤黝黑、身材敦实的年轻人一边喊着号子,一边查看着现场情况。他就是中国铁路郑州局月山工务段孔庄维修工区的班长郭东旭。

  谁能想到,这名工区的骨干,曾一度想要逃离孔庄。

  “5年前,从我来报到的第一天,就开始想着离开”

  今年28岁的郭东旭,家在河北衡水。2014年7月从大学毕业后,成为月山工务段孔庄维修工区的一员。

  月山工务段孔庄维修工区位于太行山深处,四面环山、远离城镇、不通公路,是这个段最为艰苦的工区之一。

  初出校门,望着四周的大山,早已习惯城市繁华景象的郭东旭没有想到自己会到大山里工作。“来到这我都蒙了。这儿什么都没有,除了铁路就是铁路,除了山还是山,每天除了工友见不到其他人。”郭东旭说,“太闷了,闷得心里发慌。”不仅如此,不同的饮食习惯,也让他难以适应。

  除了生活不适应,工作也不如意。由于初到铁路工作,业务不熟,经验欠缺,孔庄繁重的工作让郭东旭筋疲力尽。而长期的异地工作和生活,原本感情很好的女朋友也出现了不少隔阂和矛盾,来孔庄没多久就分手了。身心疲惫的他不堪重压,仿佛坠入了谷底。

  好长时间郭东旭工作不安心,没有积极性,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工作时常走神,活没咋干,出的事可不少,成了工班长批评的常客。

  “那一段时间,我痛苦极了,无数次在电话里跟父母抱怨,想要辞职回家。”郭东旭如是说。

  “我想了解大山里的这群人和他们守护的东西”

  让郭东旭做出改变的是来自工友们的温暖。

  2014年10月的一天,郭东旭接到了家里电话:父亲不慎摔倒致后脑损伤,需要手术治疗。当时正值班里组织大家集中修理设备,工作十分繁忙,郭东旭火急火燎地跑到工长办公室,告假回家给父亲看病。他打定主意:如果不准假我就辞职!

  让郭东旭没有想到的是,他刚把大致情况说完,工长就准了他的假,并问他需不需要钱,他默默地点了点头。“你先回家,钱的事我们想办法。”工长拍了拍他肩膀。

  回家路上,郭东旭陆续收到了工区伙计们手机上的转账,加起来足足有6万元。

  “当时我工资才2000多元,6万元对我来说真的是巨款,我才来3个月,和大家并不熟,甚至有的人都没说过话。但我看着手机上的数字,泪在眼里打转,别提有多感动了。”现在想来,郭东旭还是难抑激动的心情。

  这件事,改变了他对这个“山沟沟”的看法。父亲病愈后,郭东旭再次回到了孔庄,他开始去认真了解大山中的这群人和他们所守护的东西。

  平日里无论是生活条件再苦,活再累,这些人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嘴里开着玩笑。但一到了工作中,他们就变得严肃起来,会为一毫米或一个零件较真半天。

  是什么在支撑着他们?郭东旭思考着。

  这一切,工长都看在了眼里。工长陈泽带着郭东旭来到了工区的圣地——“孔庄精神”展览室,这个曾经被郭东旭认为“形式主义”的地方。

  在工长的口中,这些如今躺在橱窗中的老工具、材料不再那么冰冷,它们每一件都有着背后的故事,当年太焦铁路初建成时,孔庄养路人正是带着这些“老伙计”,顶风冒雪、披荆斩棘,铸成了“艰苦不怕吃苦,安全即是奉献”的孔庄精神,保住了孔庄铁路安全畅通50多年。

  看到墙上悬挂的一个个奖状和奖牌后,他默默不语,这是一代代孔庄人用多少汗水和泪水换来的啊。

  “当年孔庄养路人白手起家,没床就用轨枕拼个床,没水就自己下山挑,现在条件改善了这么多,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身为新一代的孔庄养路人,我要捍卫这些荣誉。”郭东旭心里打定主意,要把这精神传下去,把安全畅通守下去。

  “渐渐地,我也成了‘老孔庄’”

  有了信念,平日里精气神也高了。工区的职工也纷纷伸出双手,帮他一把。老职工们得空就给郭东旭讲他们刚来孔庄时的故事和趣事,教他下地种菜,晚上在工区的院子里打会儿篮球。他说,慢慢适应了,其实也没那么苦了。渐渐地,他成了这些“老孔庄”中的一员。

  适应环境只是第一步,想要真正保住孔庄的安全畅通,业务能力才是硬本事。为了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他白天跟着师傅们到现场干活,观察作业操作要点,边学边练;晚上窝在房间学习《安规》《修规》,夯实安全、业务知识。一有不懂的东西,他就跑去问工长,工长见着也高兴,没事就会挤出时间给他讲解安全知识和作业标准,指导他现场实作,传授一些“小窍门”。不多久,郭东旭的技术水平就得到了显著提升。

  2016年,月山工务段的教练工区在全段广征青年才俊报名,经过层层选拔,他成了教练工区的一员。在这个被称为段“黄埔军校”“工班长摇篮”的地方,他受到了更为专业的培训,学到了更加丰富的业务知识,班组管理能力大大提升。

  如果把作业现场比作战场的话,业务是武艺。凭借着不断进步的“武艺”,郭东旭在这里如鱼得水,越干越顺。出色的业务能力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受到了工区师傅们的交口称赞。2018年2月,郭东旭担任孔庄维修工区班长,同年被评为段安全生产先进个人。

  “从前我看不到未来,整个人被黑暗笼罩着。现在,随着自己的认识改变、技能提升、职务提高,不仅收入增加了,在岗位上也获得了职业成就感,被人认可的感觉真的很棒!我越来越坚信,只要努力,我未来的路一片光明。”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荣誉感,让那个想要逃离的年轻人把这儿当成了自己的家来守护。(记者 尹晓燕 通讯员 范征 王占军

  “蜕变”中的交融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单位也不可没有一种精神。“变形记”的主人公,孔庄工区普通青年职工郭东旭,短短几年内完成了一次“蜕变”,从一块生铁淬炼成钢。他不只是变“形”,提高了技能素质,迈上了职业发展新台阶,更重要的是,他的“心”变了,实现了思想的、技能的提升,个体成长与企业精神传承实现了很好的交融。

  一滴水里见太阳。青年职工郭东旭的“变形记”,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案例。在这个小小的工区,在这位青年职工身上,我们欣慰地看到,作为企业传家宝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没有在纷繁变换的时代大潮中淡化、弱化,依然熠熠闪光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一个最基层单位竟也培育出“艰苦不怕吃苦,安全即是奉献”的企业精神并延续至今依然生机勃勃,着实不简单!薪火相传,尤为可贵的是,企业精神在青年一代身上得到传承,对这一点更应点赞!

  现在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青年逐步走上社会,进入企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还能不能和他们产生精神共鸣、为他们所认同,优秀企业精神还能不能一代代有力传承下去?这不仅事关青年自身成长成才,更是事关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大问题,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郭东旭“变形记”有力回应了这些疑虑。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新时代只要我们牢牢坚守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线不动摇,倍加珍视企业精神,并努力使其在更多青年身上发扬光大,一定会涌现出越来越多的郭东旭!(张朋智 作者单位: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