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2:07:17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环保

古塞上“拴牢”流沙 新榆林绿进沙退 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24 12:23    点击量:2124    

  古来塞上多荒漠,风吹流沙满地跑。这曾经是塞上边关榆林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榆林完全不一样了:绿锁流沙、绿进沙退,塞上榆林完全控制住了流沙,成功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塞上榆林正积极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

  11月15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在河南信阳召开2019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并对全国28个城市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素以沙地、荒漠、黄土闻名的陕西榆林榜上有名,40项考核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规定标准,其中,林木覆盖率达到33%。

  塞上榆林成功获颁“国家森林城市”,标志着榆林彻底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飞跃,并使陕西省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陕西也因此成为我国一个完全“拴牢”流沙的省份,创造了世界治沙奇迹。

  榆林市地处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过度地带,是全国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危害严重地区之一,也是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地区和两个跨区域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之一,目前也是我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区域。

  历史上的塞上名城榆林曾经是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由于长期的乱垦乱耕,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荒漠化、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极度脆弱。建国初期林木覆盖率只有0.9%,一年四季“风刮黄沙难睁眼”曾是过去榆林的日常景象。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榆林历届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持之以恒带领全市人民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先后经历了试验摸索阶段、集体大规模治理阶段、改革开放转型阶段和生态建设全面发展阶段,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榆林全市上下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先后开展了“三年植绿大行动”“全面治理荒沙行动”“林业建设五年大提升”等造林绿化活动,使全市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如今的榆林遍地绿色、满目苍翠。

  目前,榆林全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157万亩,林木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3%。可利用草地面积1833万亩,人工种草保存面积760万亩,飞播牧草25万亩,改良草地150余万亩。黄土丘陵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万平方公里,年入黄泥沙量由建国初期的5.13亿吨减少到2.9亿吨,红枣经济林170万亩,核桃40万亩,形成了红、黄、绿各色相融的经济林果产业新形态,构建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沙区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固定、半固定,樟子松林保存面积达到130多万亩。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93.24%,实现了区域性的荒漠化逆转,年扬尘天气由100多天减少到10天以下,每年30多次的沙尘暴已经不再发生。2018年,榆林城区监测二级以上天数为272天,其中达到一级标准天数为20天,成为陕西省PM2.5年均浓度值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城市。

  沙漠里崛起森林城

  在榆林,治沙的故事如绿色绵延,层出不穷。这里先后涌现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和集体43个,省级先进200多个,市县级先进1800多个。

  70年的治沙造林过程中,榆林先后涌现出了李守林、石光银、牛玉琴、张应龙、杜芳秀、漆建忠、朱序弼等全国治沙造林英模代表,孕育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可。

  2018年6月14日,在榆林举行的“第24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领导指出:“榆林防沙治沙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治沙就是从榆林走出来的,目前仍然对全国防沙治沙工作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2016年11月,榆林市站在全市发展战略高度,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并被列为国家西部干旱半干旱沙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试点予以示范带动和技术支持。由此,榆林人民满怀豪情地开始了生态建设的新征程。

  在“创森”过程中,榆林立足市情实际,科学编制了《榆林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7—2026 年)》,确定了“塞上森林城、宜居生态市”森林城市建设规划定位和“一核、两区、三带、四廊、多片、多点”的总体布局框架,通过实施森林生态、林业产业、森林文化和森林支撑保障四大体系建设,融“城、山、沙、园、河”于一体的城市森林建设格局,全面实现生态宜居、产业发达、文化丰富、人民增收、绿水青山的发展目标。

  在造林绿化投入方面,榆林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多元投入,把森林城市建设的各项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在积极争取国家、省林业项目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统筹安排林业、农业、水利、国土资源等部门资金,集中打造亮点工程,实现“多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良好效应。自“创森”启动以来,全市专项资金投入累计50多亿元。

  “创森”三年来,榆林造林绿化成效显著,市域森林覆盖率由33%提升到34.8%,城区绿化覆盖率由37.67%提高到40.24%,城市变得更加宜居美丽。

  通过大力开展高规格国土绿化,目前的榆林已初步建成了带片网、乔灌草相结合的区域性防护林体系。北部风沙区建成总长1500公里,造林175万亩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成片林165块,樟子松面积达130万亩。组织实施了环榆林中心城区百万亩绿化生态圈建设、通道绿化、森林提质增效等系列工程,三年来共完成森林资源培育240万亩。沙区160余万亩宜林荒山荒地得到有效治理,并打造出多处矿区生态治理样板。突出森林进城,全市城区绿化覆盖面积7738.1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16平方米,实现了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沟河路渠得到全面绿化,农田林网得到完善提升,道路林木绿化率达83.35%、水岸林木绿化率为83.06%,初步形成城乡一体、田林交错、点面结合、多层次、立体化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与此同时,榆林大力实施“五个百万亩”基地建设,全市各类经济林面积达400万亩,初步架构起红枣、“两杏”、核桃、山地苹果等独具特色的经济林果产业主框架。花卉苗木产业发展面积20万亩,全市苗木自给率89.89%,产值达10亿多元。森林旅游业方兴未艾,以神木红碱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龙头,各个省级森林公园、市县级自然保护区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

  构筑黄河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毛乌素沙地南缘、黄土高原北部。自然地貌大体以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是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地区。境内黄土广漠深厚,土壤疏松瘠薄,沙化严重;植被以次生灌草植被为主,覆盖度低;全市常年干旱少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仅400mm左右,且多集中在7-9月份,暴雨多,历时短,强度大,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榆林属黄河水系。黄河为晋陕界河,流经府谷、神木、佳县、吴堡、绥德、清涧六县。市内流域面积在100km2以上的河流共有109条,主要河流为“四河四川”,即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佳芦河、皇甫川、清水川、孤山川、石马川,无定河为市内入黄河最大河流。

  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党委和政府领导下,榆林人民自力更生、坚持不懈长期进行水利水土保持建设。

  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985.4km2,其中兴修基本农田3774.9km2,营造水土保持林8823.4km2、经济林1345.9km2,种草2918.3km2,封禁治理627.7km2,引洪漫地61.4 km2、其他250.3km2,生态修复183.5 km2。兴建淤地坝21999座,控制水土流失面积2.52万km2,总库容47.1万m3,拦泥库容36.6万m3,淤成坝地50万亩。累计治理程度达到48.7%,林草覆盖度达30.51%;基本形成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的水土流失初步治理与综合防护体系,入黄泥沙由过去的5.13亿吨减少到不到2.49亿吨,黄河流域主色调逐步由“黄”变“绿”,绿色向北推进400公里,实现了生态环境从“整体恶化、局部好转”到“整体好转、局部良性循环”的转变。

  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榆林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如引水拉沙、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和旱作梯田、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等。

  引水拉沙是榆林人民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出来的一项技术。引水拉沙,开渠引水,进入沙地,水力冲沙,刷沙下移,削平沙丘等,较人工移沙,效高数倍。在群众性的引水拉沙平地过程中,依水源、沙丘形态冲刷部位不同,创造了抓沙顶、劈沙畔、野马分鬃、漩沙腰、梅花瓣、羊麻肠、麻雀战等各种引水拉沙造地方法。如今,引水拉沙在全国得到了推广,在治理沙漠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榆林市水土保持工作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把水土保持与改善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助力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科学配置,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筹兼顾,形成从坡面到沟道、从上游到下游完整有效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护体系,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了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经济林果等高效农业的发展。

  淤地坝和旱作梯田是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几来,榆林市水土保持工作坚持项目带动,大力实施淤地坝、坡耕地综合整治等重点项目,为发展高效农业奠定了基础、创建了载体。坡耕地综合整治项目从2010年实施以来,按照近村、近水、近路,相对集中,规模连片的原则,已累计新修基本农田45.8万亩,同时配套了生产道路、截排水沟、蓄水池窖等小型工程,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机械化作业程度,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提高了土地产出,增加了农民收入。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是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成功典范。近年来,榆林市以创建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为统领,紧密围绕“无定河综治”、黄河引水等水利中心工作和沿黄生态经济带、脱贫攻坚等全市重大战略布局,大力助推水保科技示范园的创建。全市已建、在建各类水土保持示范工程30余个,涵盖了生态休闲、产业开发、美丽乡村、科技文化、城市水保、矿区治理等多种类型。米脂高西沟、榆阳黄家圪崂、神东大柳塔等3处示范园通过了国家级科技示范园区的命名,榆阳赵家峁、黑龙潭、绥德裴家峁、无定河乾坤湾、神木大观园等5处通过了省级命名。推进示范园的创建由农村向城市拓展,启动了全省首个城市水保主题公园“榆溪高新水土保持主题公园”项目,总投资约2.2亿元。

  山地苹果北进塞上

  榆林市南部山区具有生产山地苹果的最佳光、热、水、土资源组合状态,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具备世果苹果生产的7项主要生态指标,是世界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是中国山地苹果的核心产地。

  近年来,榆林市抓住陕西全省苹果“北扩西进”和实施“3十X”工程战略机遇,把发展山地苹果产业作为全市重点打造的四个百亿级农业主导产业和南部丘陵沟壑区脱贫致富的主要长效产业来抓,夯实了南部山区实现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础,探索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

  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全市以米脂、子洲、绥德、清涧、靖边、横山、吴堡、佳县8个基地县为主,年新增优质山地苹果15万亩。截至目前,全市山地苹果面积达100万亩,预计今年产量突破50万吨,实现产值30亿元。

  标准化生产起步良好。成立了榆林山地苹果试验站、陕北山地苹果专家大院,制订了《榆林山地苹果技术规程标准综合体》,建成国家级标准园2个共1000亩,认定绿色果品基地28.7万亩、有机基地1.4万亩。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成立了陕西果业榆林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在9个县区设立分公司,建成各类果品批发市场17个,产地集散交易市场14个,果品产销服务中心5个,现代果业产业园区1个。

  品牌化营销效应初显。2016年“榆林山地苹果”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在北京、上海、西安等一二线城市建成了35个榆林山地苹果形象店,建成电商企业25家,开设各类网店、微店500多个。榆林山地苹果销售范围已覆盖华东、华北和西南等地区,出口到东南亚、中亚等多个“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

  模式化扶贫成效显著。近年来,榆林先后探索总结出“土地入股、配股扶持、科技服务、借种还苗、托管经营、务工扶贫”等“榆林版”扶贫模式,全市果树产业扶贫涉及768个贫困村,受益群众16.3万户、45.3万人。山地苹果已经成为榆林南部丘陵沟壑区农民的“脱贫果”“致富果”“希望果”。

  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

  预计到2025年,榆林全市造林保存面积将达到250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8%以上,林木蓄积量达到800万立方米,湿地保有量稳定在69万亩以上,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例达到5%。每个县市区都将建成一个以上城郊森林公园……

  这是榆林市在新的时代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

  今年8月11至12日,榆林召开市委四届七次全会,专题研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成立了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审议了《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决定》,重点实施水资源供给保障行动、造林绿化攻坚行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行动、重要生态区域环境保护行动、生态环境整体质量提升行动、绿色发展行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全民生态文化培育行动“八大行动”,开展风沙草滩区治理、黄土丘陵沟壑区治理、沿黄土石山区治理、白于山河源梁涧区治理、矿区治理、产业园区治理、无定河流域治理、红碱淖湿地治理、城镇体系生态治理“九项治理”,健全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多元投入机制、建立科技支撑服务体系“六项制度”。

  榆林市主要领导在会见治沙英模代表时说,要吹响新一轮榆林治沙治土征程的号角,以更大力度、更实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使榆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榆林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聚焦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目标,榆林市积极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路径,坚持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基本方针,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基本途径,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为基本动力,构建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的机制体制,以示范突破带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整体提升,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为全国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

  9月18日在河南郑州举行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召开后,榆林市委生态文明委立即行动起来,迅速传达贯彻,专题研究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在榆林全面启动。9月29日,召开市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及时传达学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精神,明确以部门为单位,成立了水利水保、造林绿化区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绿色发展行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矿区生态治理、城镇体系生态治理、全民生态文明培育、制度体系建设等9个工作专班,审议通过了委员会、专班、办公室“两规则一细则”,印发了《榆林市生态文明建设实战方案》,结合部门职责,将“八大行动、九项治理、六项制度”任务分类落实给各专班。围绕生态文明建设,榆林明确了各专班组长、县市区委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各县市区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细化落实责任,抓好组织实施,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市委生态文明委各个专班纷纷召开专班会,选聘专家团队,开展专题调研,确定示范点,谋划今冬明春重点项目。其中,按照“国家级水平、具有实战能力、人数少而精”的要求,与多个专家团队达成合作意向;确定调研课题29个,已形成调研报告13篇;把典型引路和发挥示范作用作为重要的工作方法,水利水保、造林绿化区域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绿色发展行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矿区生态治理6个专班初步筛选出13类示范点;梳理今冬明春可实施的重点项目37个,明确了目标任务和资金来源,通过抓点示范,启动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拉开榆林生态文明建设大幕。

  近期,市委生态文明办充分发挥牵头抓总职能,统筹协调推动,加强业务指导,及时召开工作调度会,组织专项督察调研,建立完善工作机制。同时,联合市委宣传部等部门,举办新闻发布会,在市级媒体设立专栏,开展有奖知识竞答、有奖征文等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一批今冬明春的重点项目,如黄河东线马镇饮水工程、无定河生态治理、沿黄土石山区生态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公园体系建设等,目前已在榆林各地积极推进中,并带动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新一轮榆林治沙治土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号角已经吹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382万榆林人再一次雄赳赳地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数据来源:榆林市委生态文明办)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