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05:02:19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面对生存的焦虑,站在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该如何选择?
文章来源:半月谈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2-09 11:26    点击量:269    

  导读

  今天的中国青年,生逢一个“高光时代”,也遭遇更多“选择困难症”。在这个可以选择、有选择的时代,疲疲沓沓地走,还是披荆斩棘地走,点燃青春还是荒废生命,决定权终究在自己。迎向高光,便是哪怕跌跌撞撞也要积极向上,心中有梦、脚下有路、眼里有光。随顺迷惘,便是自暴自弃怨天尤人,有梦只会想、有路走不通、眼中无亮光。

  相似的出身,不同的命运

  2019年7月,在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采访时,我认识了一位名叫熊有富的年轻人。在那个潮湿闷热、蛇虫鼠蚁繁多的地方,他守护着世界上第一个西黑冠长臂猿研究保护基地。

  熊有富生于典型的贫困家庭。一次偶然机会,作为资深“野孩子”的他开始协助自然保护区管护局与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展西黑冠长臂猿的生态学研究。此后8年,他走过1.5万公里深山老林,采集了6万多条长臂猿行为学数据,拍摄了2000多段监测视频。

  熊有富说,全世界目前只剩下不到1300只野生西黑冠长臂猿,其中1200只在中国。也就是说,这个物种保护的最大希望与责任在中国。熊有富说,巡护员的收入并不高,但青山回荡着猿鸣,带给他生命的喜悦。

  2019年9月,穿过杭州一家高档餐厅的后门,阴暗破旧的楼道转角处,我遇到了厨师小顾。他一身油烟味,坐在台阶上抽烟,脚边有个油漆桶,装了半桶黑漆漆的水。小顾到杭州4年了,家乡在坐火车10多个小时再坐汽车7个小时才能到的深山老林里。

  小顾说自己很腼腆,至今没找到女朋友,闲的时候就上网打游戏。赚钱自己花,无牵又无挂。我问,你未来有什么打算呢?他说:“想去纹个身,小猪佩奇怎么样……”

  这两个故事的男主角,年龄相仿、出生地相仿、收入相仿,可是反差又如此强烈。小熊风餐露宿,却心中有梦;小顾细皮嫩肉,却前途迷惘。

  当然,这只是两个男孩在人生某个特定阶段的“截屏”状态,不见得就是“盖棺定论”。他们促使我思考的,是两种不同状态的代表性。把1年365天每天都过成更好的样子,还是把一天重复365次?

  自信的人,用开放心态来接受生活;自卑的人,用封闭自己来感受存在。

  站在十字路口

  最近,遇到不少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谈起生存的焦虑。有的是不想在现状中沉沦:“最可怕的就是被染缸同化,慢慢发福油腻,习惯了喝酒打麻将。”有的是想要变得更好,却害怕没有退路:“如果我不考研究生,可能一辈子都拿不到编制。如果我辞职备考却没考上,那连现在的工作也没了。”

  焦虑催生压力,被压力禁锢而得不到释放的人,更容易愤世嫉俗——羡慕又憎恨那些所谓的“人生赢家”,陷入自怜自哀的“奋斗无用论”。相比于刀刃向内的自证自省,指责外界不公似乎容易得多。

  矛盾是向上的动力,却也可能是冲突甚至毁灭的导火索。正因为今天的青年拥有远超前人的自由选择,所以才会在各种矛盾的抉择中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的维度、向度、深度,则取决于个人的学历、职业等因素,还受到父母家庭朋友等环境的影响。性格、价值观、兴趣、幸福感等都深深地介入到选择的过程中。

  社科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闫光宇,曾这样评价网络世界的青年形象:“在这个可以选择、有选择的时代,我们选择了兴趣爱好,我们的兴趣爱好就是我们的视野。我们的视力也许很强,但视野很窄。不在我们视野范围内的,看不见也没有时间看。我们获得了选择的自由,却也就此沉溺于自己的选择。”

  不可否认,网络社交加速了当代年轻人的身份撕裂。以网络社交情境和沟通思维来处理现实中的问题,并不见得行得通。这会让“网生代”年轻人更有挫败感。既然可能一脚踏入深渊,不如选择在熟悉的领地止步不前。

  日本社会学家三浦展说,日本中流阶层的年轻人,正在经历一个“下流化”的过程,疲疲沓沓走路、松松垮垮生活的不在少数,因为这样的生活态度毕竟来得轻松些。对照这一诊断,中国年轻人应有醍醐灌顶之感。

  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值得庆幸的是,相比于他国,中国年轻人有着更丰富的思想道德支撑,来避免阶层“下流化”的过程。重点是如何让道德不仅仅是纸上道理,亦能成为实践的动力。

  迎向高光,还是随顺迷惘,选择终究在自己。而走向何处,为什么而走,却是人生哲学的终极命题。《荀子》有云:“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

  有了思想道德的支撑,也需要环境的熏陶。起码父母不能是还没长大的“巨婴”,身边朋友不能都是“光想青年”。生活的城市里最好的建筑应该是图书馆,“言传身教”的老师应该充溢整个社会。

  “我们的教育,应该立足于努力寻找孩子胸中的小火星,帮助学生点燃那一簇簇生命的火焰”“我们的教育,是爱之有理,行之有道”……时代楷模陈立群校长的这些话,说多少遍都不为过。

  我们需要更真实的榜样。正如团中央“青年100计划”发起人吴德祖所说:“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真诚与理想都不会过时。坚持理想的人,不应该,也不只会以悲剧结尾。你有你的幻灭,我有我的信仰,你看不见我的努力,但我知道我的脚步从未停息。你嘲笑我的梦想和现在,我用奋斗创造自己的未来。” (作者:俞菀)

  原标题:迎来高光时刻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2019年第12期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