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天然气“银行”
文章来源:新华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0-18 22:21 点击量:316 大
中
小
10月17日,工作人员在文23储气库注采站丛式井场分析小屋内工作。
文23储气库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建设工程,位于河南省濮阳市,设计总库容量104亿立方米。一期工程设计库容84亿立方米,于2019年8月1日建设完工,进入全面注气阶段。截至10月16日,已安全平稳注气27亿立方米,待全部注气投产完成后,可为京津冀等地区提供最大3000万立方米/日的采气能力。
文23储气库属地下储气库,是将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可保存气体空间而形成的天然气气藏,是集季节调峰、事故应急供气、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等功能于一身的能源基础性设施,堪称地下储存天然气的巨大“银行”。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10月17日,工作人员在文23储气库注采站计量区巡检。
文23储气库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建设工程,位于河南省濮阳市,设计总库容量104亿立方米。一期工程设计库容84亿立方米,于2019年8月1日建设完工,进入全面注气阶段。截至10月16日,已安全平稳注气27亿立方米,待全部注气投产完成后,可为京津冀等地区提供最大3000万立方米/日的采气能力。
文23储气库属地下储气库,是将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可保存气体空间而形成的天然气气藏,是集季节调峰、事故应急供气、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等功能于一身的能源基础性设施,堪称地下储存天然气的巨大“银行”。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10月17日,工作人员在文23储气库注采站注采气流程区巡检。
文23储气库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建设工程,位于河南省濮阳市,设计总库容量104亿立方米。一期工程设计库容84亿立方米,于2019年8月1日建设完工,进入全面注气阶段。截至10月16日,已安全平稳注气27亿立方米,待全部注气投产完成后,可为京津冀等地区提供最大3000万立方米/日的采气能力。
文23储气库属地下储气库,是将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可保存气体空间而形成的天然气气藏,是集季节调峰、事故应急供气、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等功能于一身的能源基础性设施,堪称地下储存天然气的巨大“银行”。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10月17日,工作人员在文23储气库注采站厂房内保养压缩机。
文23储气库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建设工程,位于河南省濮阳市,设计总库容量104亿立方米。一期工程设计库容84亿立方米,于2019年8月1日建设完工,进入全面注气阶段。截至10月16日,已安全平稳注气27亿立方米,待全部注气投产完成后,可为京津冀等地区提供最大3000万立方米/日的采气能力。
文23储气库属地下储气库,是将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可保存气体空间而形成的天然气气藏,是集季节调峰、事故应急供气、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等功能于一身的能源基础性设施,堪称地下储存天然气的巨大“银行”。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10月17日,工作人员在文23储气库注采站计量区巡检(无人机拍摄)。
文23储气库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建设工程,位于河南省濮阳市,设计总库容量104亿立方米。一期工程设计库容84亿立方米,于2019年8月1日建设完工,进入全面注气阶段。截至10月16日,已安全平稳注气27亿立方米,待全部注气投产完成后,可为京津冀等地区提供最大3000万立方米/日的采气能力。
文23储气库属地下储气库,是将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可保存气体空间而形成的天然气气藏,是集季节调峰、事故应急供气、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等功能于一身的能源基础性设施,堪称地下储存天然气的巨大“银行”。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10月17日,工作人员在文23储气库注采站计量区巡检(无人机拍摄)。
文23储气库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建设工程,位于河南省濮阳市,设计总库容量104亿立方米。一期工程设计库容84亿立方米,于2019年8月1日建设完工,进入全面注气阶段。截至10月16日,已安全平稳注气27亿立方米,待全部注气投产完成后,可为京津冀等地区提供最大3000万立方米/日的采气能力。
文23储气库属地下储气库,是将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可保存气体空间而形成的天然气气藏,是集季节调峰、事故应急供气、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等功能于一身的能源基础性设施,堪称地下储存天然气的巨大“银行”。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这是10月17日在河南省濮阳市拍摄的文23储气库注采站(无人机拍摄)。
文23储气库是国家“十三五”重点建设工程,位于河南省濮阳市,设计总库容量104亿立方米。一期工程设计库容84亿立方米,于2019年8月1日建设完工,进入全面注气阶段。截至10月16日,已安全平稳注气27亿立方米,待全部注气投产完成后,可为京津冀等地区提供最大3000万立方米/日的采气能力。
文23储气库属地下储气库,是将天然气重新注入地下可保存气体空间而形成的天然气气藏,是集季节调峰、事故应急供气、国家能源战略储备等功能于一身的能源基础性设施,堪称地下储存天然气的巨大“银行”。
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