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07:35:19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最美教师 用生命影响更多生命 在不同时代完成不同使命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9-10 15:12    点击量:236    

  危急时刻,她挺身而出,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却把危险留给了自己。人们记住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为她的大爱无私所感动,也为她无奈离别讲台感到惋惜。她说,这是不同时代赋予自己的不同使命:无论是教师工作还是服务残联,都是在用生命之光照亮更多的人。

  2012年5月8日20点38分,黑龙江佳木斯,一辆客车突然失控并冲向刚下晚自习的中学生。危急时刻,她挺身而出推开了学生,自己却被无情的车轮碾轧,导致双腿高位截肢。

  她叫张丽莉,当时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的一名教师。

  2016年9月,张丽莉完成治疗、求学,回到黑龙江佳木斯,出任市残联副理事长。

  如今,张丽莉是残疾人权益的代言人,是青年人心中的时代榜样,是学生们眼里的知心姐姐。她说,只要生命存在,就有翻盘的机会。只要有希望不断指引着你,自己就可以变得更好,并去感染更多的人。她期待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的到来,她说她要带着孩子们通过观看阅兵感受祖国的强大。在张丽莉看来,爱国情怀就是要这样潜移默化从娃娃时期开始培养。

  她的青春

  30岁,开始忘记行走的感觉

  张丽莉,1984年出生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她的名字被广为人知,源自2012年5月8日的那一天。

  当年还是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学生的刘晔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说,每天下晚自习后,学校门口都会停着几辆接送学生回家的大客车。当晚,有3辆车在门前停成一排,最前面是一辆依维柯,后两辆则是大客车。张丽莉和下晚自习的学生们一起走出校门。突然,一辆失控的大客车冲了过来。停在最后的大客车猛然启动,快速向前冲,狠狠地撞上了停在中间那辆大客车的尾部,推动着客车向停在最前面的一辆依维柯挤压。“有几个同学正好走在第一辆车和第二辆车的中间,眼看着就要被两台车挤住。”刘晔说,自己当时尖叫了一声,整个人都吓傻了。

  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张丽莉挺身而出。“她先顶开一个学生,又用一只手将另一名学生扯到路边。”教师李金茹说,“张丽莉自己却被大客车撞翻在地,双腿被车轮碾过,人昏过去了。”

  张丽莉被轧伤后偶有清醒,在送医途中,她还对大家说:要先救学生。甚至在昏迷多天后,她醒来的第一句话也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经过抢救、转院、抢救、治疗,张丽莉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幸存的她却不得不承受另外一个打击——双腿高位截肢。

  习惯与疼痛为伴

  接纳并尊重不一样的自己

  离事发已过去7年有余,对于当时的惊险,张丽莉不愿过多提起。她说,选择性遗忘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但是她又说,“我已经忘了自己站立的姿态,忘了脚踏实地行走的感觉,甚至忘了当初撕心裂肺的疼痛。但是,我从来没有忘记自己作为危重患者在ICU病床上度过的113天。每一天,无数的人给我力量,让我坚持下来。”

  张丽莉细数着那些让她感动的点滴:医生护士不分白天黑夜地与她一道和死神作斗争、家人不离不弃地陪护、老师学生拿来中考成绩单分享喜悦、无数不知名的好心人通过网络为她加油鼓劲。

  从伤后苏醒直至开始康复训练,渴望重新站立、回到讲台是支撑张丽莉的强大信念之一。然而事与愿违。“我的假肢永远会出现问题需要调试,再怎么练都无法像我身边病友那样,通过使用义肢和拐杖进行相对自由的行走。最后因为腰肌劳损,我连坐下都会产生严重的疼痛感。我就知道我要取舍了。”张丽莉回忆道。

  与自己的身体和内心和解、与世界和解,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达成这一份和解,张丽莉花了将近六年时间,中间的艰辛只有她自己知道。

  “生活还要继续,如果要重新拥抱生活,自己的内心就要强大起来。我有意识地屏蔽掉记忆中的一些信息,让充实的日常来填充自己。我相信,生活就是最好的康复师。” 张丽莉说,既然已经无法改变,就不应该拿出过多的时间自怨自艾。“有时候我会想,最起码我还活着,还能感受这样的疼痛。”习惯与疼痛和不便为伴,她也尝试接纳并尊重不一样的自己。

  在大多数人眼里,张丽莉总是着装得体,自信且阳光。她说她不是一个精致的女人,但却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女人。在她的衣橱里几乎都是裙装,这样不仅方便自己,也为了他人的观感舒适。

  而正是因为对自己有要求,在整个康复期,她有着不断升级的愿景:刚受伤时希望能坐起来,肌肉强大了希望能够不依靠他人,生活能自理……在她心中还有个小小希冀,“现在科技发展这么快,只要我保持现在的身体状态,没准哪天我真的还能站起来。”

  换一个“讲台”

  将社会职能发挥到最大

  受伤之初的张丽莉对自己的康复总是充满期待。在她看来,或许用三到六个月,就能重新站上讲台,继续回到自己深爱的学生们中。她甚至还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研究生,希望能借此机会好好充电,今后更好地教育孩子们。“讲台在我心中是一个特别神圣美好的地方,我对它有一种执念。”

  直至2016年9月,张丽莉回到黑龙江佳木斯,她还会不时地以辅导员、知心姐姐的身份重回校园参加孩子们的主题班会或者心理辅导活动。

  “每次我回到学校,大家都要帮我搬轮椅,调整讲台的位置。我突然意识到,现在上课的状态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我不能因为自己的小小执念给大家添太多的麻烦。”随后,张丽莉把工作的重点转移至残联。

  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残疾人联合会,张丽莉任副理事长一职,负责残疾人两项补贴、社会保障、教育、托管等方面的工作。她说,此前对于残疾人群体的了解并不深,但如今她更懂得残疾人的所思所想,将自己的社会职务功能发挥到最大。“它能让我更快地有身份上的融入感,去设身处地地想残疾人之所想,帮助他们通过政策红包改善自己的生活。”

  身为全国政协委员,张丽莉将关注焦点放在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她说,希望通过自己的认真履职,积极建言献策,努力让残疾人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走下讲台,进入残联,张丽莉说自己并不感到遗憾:以前是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现在是为残疾人朋友服务。都是沟通和引导,只是服务的对象不同,“于我而言,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同样地开心。 ”

  于社会角色外,张丽莉还为人妻为人母,历经风雨的她更盼望自己的家庭美满幸福。2015年,张丽莉的大儿子派派出生了,名字有两层寓意,张丽莉说:“一来是孩子为上天派来的礼物,二来是希望他未来能够为人正派。”2017年,她又迎来了小儿子添添。张丽莉感慨,做了母亲才知道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循循善诱。“我要成为他们的榜样,不仅是行为方式,也关乎理想信念。”

  对于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她充满期待, “我希望他们通过观看壮观的阅兵场面感受到祖国的强大,爱国情怀要从娃娃开始培养。” 张丽莉说。

  时代影响

  “美丽的茉莉花”温润国人心田

  “美丽的茉莉花”,这是张丽莉帮助他人记忆自己名字的方式,自2012年5月8日那夜后,她的芬芳早已沁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

  在那以后,张丽莉有了很多新的称呼和社会职务:最美女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见义勇为模范、佳木斯市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委员……张丽莉说,每一种称呼她都接受,那是对她不同身份的认可,也意味着更多使命和担当。

  在张丽莉心中,教师是个自带光环的职业,教育的是生命,塑造和引导的是一个个灵魂。“当老师本身就是特别伟大的一件事,以至于后来各种美誉蜂拥而至时,也并未冲淡教师这个头衔在我心中最重的地位和荣誉感。”

  谈及从普通教师变成社会关注的英雄式人物,又成为基层残联工作岗位的一分子,张丽莉总说,她觉得工作和社会职责并没有特别大的变化——都是在以生命影响生命,初心未变。“过去我作为老师,影响一群孩子,传道授业,提点人生。现在我作为残疾人,把我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去鼓舞他人,用我在残联脚踏实地的工作去帮助残疾人兄弟姐妹切切实实解决问题,同样是在温润他人。”

  “我总在想,如何让生命之光照亮更多的人,或许过去是传递知识,现在是把我的故事讲出来并且通过我的努力去激励和改善更多人的生活,我觉得这就是有价值的。我非常开心。” 张丽莉说。

  光阴故事

  在不同时代完成不同使命

  1984年1月19日,张丽莉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受父母的熏陶,养成了正直、坚韧、善良、富有爱心的良好品格。小时候,父母总是这样对她说:做事一定要坚韧执着。这句话,在她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扎根。

  2007年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后,张丽莉任教于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作为80后的教师新秀,“要么不做,做就做到最好”是她的座右铭。短短几年间,各种赛课、教学比赛张丽莉都名列前茅,所带的班级名次评比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她把爱植入学生心底,让孩子学知识更学会做人。班级墙上一直挂着张丽莉为学生编写的班训,最后一句写的是: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将乐于助人,做一个温暖他人的自己。

  2012年5月8日,舍身救学生的那一刻,她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孩子,往后余生与残躯为伴,却并不能磨灭张丽莉顽强的毅力。为残疾人、失意者的生活照进一缕阳光,成为她新的使命。

  2012年7月1日,张丽莉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她当选黑龙江省残联执行理事会副理事长、佳木斯市残联副理事长。2018年,张丽莉成为全国政协委员。她正通过自己的能量,试图为更多的残疾人带来福祉。

  张丽莉说,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愿景,正是一个又一个小小的目标和希冀指引着人们不断前行。不同的时代会赋予人不同的使命感,完成当下自己的使命,才能无愧于初心,无愧于这个自由施展青年人才华的新时代。(记者 熊颖琪)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