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 产业富“口袋”,讲堂富“脑袋” 山西太原告别绝对贫困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8-30 12:18 点击量:303 大
中
小
短短几年间,4.3万余人摆脱贫困、2个贫困县分别于2017年和2018年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6.7%降至0.18%……
面对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现状,山西省太原市近几年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产业富“口袋”,用讲堂富“脑袋”,使全市农村整体告别绝对贫困,迈向乡村振兴新征程。
阳曲县思西村贫困户白拉拴在自家的葡萄大棚讲解葡萄种植技术
以城带乡,汇聚脱贫合力
太原是山西的省会城市,优势在城,短板在乡,娄烦和阳曲两个贫困县更是短板中的短板。为汇聚脱贫攻坚合力,太原市发挥以城带乡优势,深入开展“城区包乡、单位包村”对口帮扶。
阳曲县泥屯镇思西村三面环山,是阳曲县面积最大的自然村,也是贫困人口较多的一个村。为此,太原市农科院、阳曲县供销社、太原市小店区科技局等单位组成了帮扶团队。太原市农科院派来了第一书记和技术员,小店区科技局帮忙引进了蛋鸡养殖企业。
阳曲县扶贫开发中心主任侯爱荣说,现在村里利用各级扶贫资金完善了道路等基础设施,发展了葡萄种植、设施果蔬、蛋鸡养殖等特色产业项目。
62岁的思西村贫困户白拉拴最近每天都趴在自家的两座葡萄大棚里,葡萄即将成熟,他将迎来全年最大一笔收入:“这两年种葡萄每年纯收入能达到4万多元。女儿上大学的学费就全指望它了。”
娄烦县依托中国社会扶贫网构建了以爱心超市、项目超市、消费扶贫超市为重点的社会扶贫模式。几年来,贫困户和爱心人士注册人数分别达到1.5万余人和2万余人,开展社会帮扶活动300余次,吸引社会资本2亿元。
太原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脱贫办主任康宝林告诉半月谈记者,2016年以来,太原城六区和两个开发区累计投入对口帮扶资金超过4亿元,并帮助贫困县解决农产品销售、劳动就业、教育医疗等难题。
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仅靠外力扶持的脱贫是无法持续的。想要真正实现脱贫,正如阳曲县委副书记李建国所说:“脱贫攻坚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
阳曲县立足实际,重点发展“10万亩有机旱作谷子、10万亩干鲜果经济林、10万亩中药材花卉、10万亩绿色蔬菜”,全力推进100万只羊、1000万只鸡、100万头猪、1万头牛“百千百万”养殖工程,建成53个规模化养殖场。
娄烦县围绕中药材、小杂粮、有机蔬菜、干果、生态养殖、沙棘、油用牡丹7个特色产业,实施特色产业项目170个,覆盖贫困户7500户2万人,建成规模较大的水貂养殖基地,存栏达到3万只,3年后可达60万只。
为实现贫困人口“脑袋”脱贫,阳曲县开设“周末学堂”,邀请各级领导干部和技术专家讲政治、讲政策、讲道德、讲法律、讲技能,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提升脱贫技能,群众参与量超过10万人次;娄烦县则挑选优秀第一书记、驻村队员、自主脱贫示范户,组成宣讲团进村入户开展宣讲,解决贫困户的“精神贫困”。
巩固提升脱贫成效,迈向乡村振兴
康宝林告诉半月谈记者,虽然太原市已整体告别绝对贫困,城乡区域发展更为平衡,但还没到松口气、歇歇脚的时候。
半月谈记者近日在阳曲县采访时,县委书记裴耀军正采取不打招呼的方式,深入相关贫困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了解扶贫产业、搬迁安置户就业和生活等情况。他说:“脱贫摘帽只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阶段性成果,必须把相关工作进一步做实做细,巩固提升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效。”
一些基层干部告诉半月谈记者,脱贫摘帽后,感觉肩上的担子和县里的管理不是轻了、松了,而是更重了、更紧了。
半月谈记者在阳曲县黄寨镇录古咀村了解到,脱贫后,这个村庄又被纳入阳曲县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范围,正在开展旱厕改造等建设工作。村支部书记白二云说:“老百姓脱了贫,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的向往。既要让老百姓富起来,也要让村子美起来,人气旺起来。”(记者 晏国政 王劲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