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华人屡成洗钱“帮凶” 这些陷阱要注意
文章来源:中国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3-25 16:56 点击量:519 大
中
小
题:华侨华人屡成洗钱“帮凶”,原因竟然是这些?
今年2月,欧洲刑警组织联合西班牙国民警卫队对中国工商银行马德里分行进行搜查,称其涉嫌参与洗钱和偷税;3月,中国银行米兰分行被控协助洗黑钱一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举行了首场预审听证会,有媒体称其或争取庭外和解。
且不论最终判决结果如何,可以确信的是,经由这两起相隔不远的事件,“洗钱”这个词,已经被再一次拉进了公众的视野。
“洗钱”,乍一听起来,似乎离日常生活很遥远;不少人甚至连它的精确含义都不清楚。
然而实际上,洗钱离我们一点都不远。
一方面,被经济利益驱使,明知违法仍铤而走险的海外华人洗钱案屡屡见诸报端。这种误人误己,既影响个人及家庭幸福,又损害华人形象和长远发展的行为,于情于法都不应碰触。
而另一方面,由于洗钱犯罪的隐蔽性和特殊性,使得为数不少的华侨华人,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稀里糊涂成了洗钱犯罪的“帮凶”。直到被警方问讯,往往还一脸茫然:
我连啥叫“洗钱”都不知道,怎么就涉嫌犯罪了呢?
那么,到底什么是洗钱,华侨华人最常遇到的洗钱陷阱都是哪些呢?小侨(qiaowangzhongguo)这就带您了解一下。
什么叫“洗钱”?
现代意义上的洗钱(Money Laundering),是指将走私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卖淫犯罪、贩毒犯罪或者其他犯罪的违法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金融机构以各种手段掩饰、隐瞒资金的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
举个小例子来解释:小明通过犯罪挣了500万,但这钱是“黑钱”,没法明着拿出来花,于是他去买了件艺术品,拿到拍卖行委托拍卖,然后由小刚——小明的朋友,作为神秘买家,在拍卖当天花450万(黑钱)买下,并付给拍卖行50万的佣金。最后,作为拍卖者,小明就成功地把这450万的拍卖所得,变成了合法收入。
常见的洗钱陷阱
1.网络借贷
近两年,网络上涌现出不少打着“互联网金融”旗号的借贷产品。相比传统的银行贷款,网络借贷的准入门槛较低,因而获得了不少人的青睐,其中就包括一些手里有“闲钱”,打算用来投资的华侨华人。
举个例子,张先生有10万欧元的存款,想用来做投资,他发现网络借贷不错,不需要太多手续,而且利息还高,于是就注册成为了“放贷人”。没过多久,他的钱就被一个借款人借走了。
谁知,这个借款人却是一位利用网络平台洗钱的犯罪分子。由于监管缺失等原因,网络借贷平台根本无法对每笔贷款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核实,只要借款人按时还款即可。犯罪分子也正是抓住了这个漏洞,借款名义填的是“生意资金周转”,实则是用来洗钱。
借出去的是自己的血汗钱,收回来的却成了犯罪分子违法所得的“黑钱”。一旦日后警方调查,张先生就免不了一场麻烦。
2.身份盗窃
如果发现重要个人信息被窃,一定要提高警惕。不少犯罪团伙会通过非法途径盗窃个人信息,再安排团伙成员利用这些信息到各地的银行网点冒名开户。而这些银行账户最后往往沦为洗钱犯罪工具,用来转移赃款等。
当警方循着线索调查犯罪案件时,作为账户“开户人”的你,便会被列为嫌疑人并接受警方的问讯,尽管你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3.大额资金流动
个人账户在短时间内发生大额资金的流动,却没有给出合理的原因(比如买房、投资等),就有可能被认为是可疑交易,受到进一步的调查,甚至被怀疑是洗钱。
目前,华侨华人身上有不少容易“中招”的习惯,比如为了领取低收入福利,在银行只有少量存款,却把大量现金放在银行保险箱;向银行账户中多次存入少于1万美元的现金;明明申报了低收入,账户却常收到大额汇款,而且没有申报来源,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危险的。
4.偷税漏税
税务是很多国家防止洗钱的基础,偷税漏税的收入往往被认为是非法收入,隐瞒其来源就属于洗钱。
然而不少华侨华人却并不清楚这点,长期低收入报税,却将大量现金花在买房和投资商,这就有可能涉及洗钱犯罪。一旦踏入洗钱陷阱,轻则罚款,重则没收财产,甚至因此获刑。真到了这个时候,诸如“我只是偷税漏税,压根没想过洗钱”“我不了解法律,只是想少交点钱”这样的说法,在警方面前经常是苍白无力的。(来源:中国侨网官方微信,作者:付强,编辑:朴丽娜,ID:qiaowangzhongg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