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3 07:03:26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浙大教授养出昆虫农场 消化3000多吨餐厨垃圾
文章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3-31 20:48    点击量:2632    

  用餐厨垃圾 浙大教授养出一个昆虫农场

  去年,这个农场帮助杭州崇贤街道整整消化了3000多吨餐厨垃圾

  田里的油菜花开得正旺,旁边的枇杷树已冒新枝。不远处的池塘边,肥硕的土鸡成群溜达,看似平静的水面下,鱼虾满塘。

  这可不是远离城市的山坳里才能见到的风光,在杭州余杭崇贤街道运河路边的一个小农场里,这样的场景每天上演着。

  这个小农场的主人是张志剑,浙江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环境健康研究所副所长。

  小小的农场不过几亩地,它的用途也很特别,张志剑说,主要是用来处理餐厨垃圾的。

  处理垃圾的?这让钱江晚报记者很诧异。

  虽然旁边就是交通要道,但在这个小农场里,叽叽喳喳的鸟鸣不绝于耳。之所以鸟特别多,是因为这里有充足的食物来源:虫子。

  哪来的虫子?

  正在这时,一位骑三轮车的大伯进了农场,扯着嗓子喊:“喂,收垃圾喽!”

  张志剑听到了,感觉就像是去迎接宝贝似的,赶紧跑了过去,把装垃圾的小车推进农场西面第一间大棚里。

  大伯是附近村里的保洁员,车上装的是左邻右舍家倒的餐厨垃圾。

  农场附近村子的村民会自觉地把餐厨垃圾分类,然后大伯会每天都把这些垃圾拉到农场。

  农场里有13个大棚,就是用来处理垃圾的地方。

  第一个大棚里有一台漏斗形的设备,垃圾倒进去以后,经过粉碎、搅拌,再添加益生菌发酵一晚上,就可以变成适合虫卵孵化、生长的“口粮”了。从第二个大棚开始,就是虫子转化与分解的区域。

  棚内地面上设置了一排养殖槽,铺着一层经过处理的餐厨垃圾,看起来有点像普通的泥土。用铲子拨动一下土层,一堆密密麻麻,蠕动着的白色小虫就出现了,这是一种叫黑水虻(学名:亮斑扁角水虻)的幼虫。

  经历12-14天分解,餐厨垃圾里油腻的成分和氮、磷等物质,基本被幼虫吸收,所以它们长得胖胖的。而幼虫的排泄物可以成为绿色有机肥(虻粪有机肥)。

  农场种油菜花和枇杷树的地,施的就是虻粪有机肥。农场还会把有机肥送给附近居民,大家用它来种花。而农场的土鸡和鱼虾,就是吃黑水虻的幼虫。

  堂堂浙大教授,为啥跑去农村捡垃圾?张志剑坦言,如何处理垃圾就是他科研攻关的方向。

  去年,这个昆虫农场帮助崇贤街道消化了3000多吨餐厨垃圾,黑水虻虫干卖到1万多元/吨,有机肥400-500元/吨。

  处理垃圾如今成了美丽又多金的事业。

  可是,昆虫农场的起步却十分艰难。

  投资昆虫农场需要数百万元启动资金,张志剑争取到余杭区及崇贤街道的财政支持,但农场正常运营还必须要有分类到位的餐厨垃圾。

  2016年夏天,农场成立,当时几乎没有人来倒垃圾。为了收集垃圾,崇贤街道在辖区大力提倡垃圾分类,以垃圾分类积分换购生活用品的方式,激励市民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如今在崇贤的小区和农居点,居民已经养成每天定时、定点倾倒餐厨垃圾的习惯。

  2018年开始,餐厨垃圾从年初的5-6吨/天,慢慢增长到11-12吨/天。现在的昆虫农场,每天消化当地11-12吨餐厨垃圾,相当于崇贤每人每天为农场提供0.1公斤垃圾。

  如今农场的处理能力也随之达到饱和,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场也面临着拆迁。接下来该怎么办?

  自己的垃圾,还是应该自己来处理。崇贤街道决定,在辖区里再为昆虫农场找一块更大的地,新建一个技术更先进、处理效能更高、功能更齐全的“昆虫工场美丽综合体”。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