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03:38:24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一位自闭症孩子妈妈的“闭眼工程”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2-15 11:34    点击量:250    

张蕾 资料图片

  “画,完,啦……”20岁的浩铭对着妈妈张蕾一字一顿地说。她收好画具,走向妈妈,对着张蕾的耳朵,亲了又亲。随后,她又给妈妈戴上自己做的福字项链,笑嘻嘻地来回摆弄。

  时间到了下午5点。张蕾意识到,应该回家了。这么多年,女儿一到时间点,必须做约定好的事情。这也是多数自闭症患者的习惯,总是重复刻板地做同样的事情。

  张蕾已经习惯沿着女儿的轨迹生活。20年来,她几乎成为女儿的影子。从得知女儿浩铭是自闭症患者那天开始,她的人生便一直围绕着女儿运转。女儿上培智学校,她陪读;毕业了,她跟着去职业康复站;如今女儿20岁了,她又成了残疾人就业指导员。

  张蕾还有一个要用一生来完成的宏大计划,名为“闭眼工程”——她今年45岁,她希望在离开这个世界前,给女儿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并让女儿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

  为达成这个目标,她和几个自闭症患者家长成立了“爱之舟心智障碍者家庭互助会”(以下简称“爱之舟”),这里聚集了近100个自闭症患者家庭。她希望能让更多自闭症患者的父母走出困境,让更多自闭症患者走出家门,最终过上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尽管很多家长还停留在第一步——为拥有一个自闭症孩子而苦恼,但张蕾相信,家长们可以在爱之舟这个大家庭中互相取暖,慢慢走出阴霾。她理解每一位家长的无奈与煎熬,因为她也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刚得知女儿患有自闭症且终生不可能治愈时,张蕾一下子崩溃了。那是她人生中最辛苦的一段时期。她两手捧着女儿的脸,一遍遍地让她叫妈妈,但女儿的眼睛只是看向别处,飘忽不定,像一个没有生气的洋娃娃。

  她抱着枕头哭,不敢让同事知道女儿的存在,不敢参与有关孩子的任何话题。同事们讨论孩子去哪里上幼儿园,她一言不发,因为自己的孩子不能上学。最极端时,她甚至想过带她吃点儿药,直接了结这一切。

  从内心真正接受自己的孩子患有自闭症,是每一位自闭症患者父母的必修课。对张蕾来说,转折点发生在女儿5岁时。那时,张蕾还未辞去工作,小浩铭白天跟着奶奶一起生活。有一天张蕾下班回家,小浩铭把妈妈牵到沙发上,随后去冰箱拿了一盒饮料给她解暑。这件事改变了张蕾对自闭症孩子的看法,“他们是有情感的,只是存在认知障碍。”直到现在,浩铭和妈妈待在一起时,每隔几分钟就会走到张蕾身边,亲亲妈妈的耳朵。

  2004年,张蕾送女儿进了对特殊儿童和少年实施义务教育的培智学校。与普通学校不同,这里教授孩子们基本生活技能,像如何去食堂吃饭、如何认领自己的水杯、如何上厕所等要由老师反复教导,重复训练。

  这时,张蕾发现女儿开始有了语言能力,她可以跟着老师读课文,还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吐出几个字,在老师的康复教育下,这种成长更加明显。张蕾看到希望,立即辞职,她察觉到,这是女儿成长的一个关键节点,应该给她帮助。

  在女儿的九年义务教育期间,丈夫负责赚钱养家,张蕾则负责陪读。慢慢地,她发现女儿对画画感兴趣,张蕾配合老师着重培养女儿画画。学校的画布用完了,她立刻买来,第二天便送到学校,“不要想别人对我的孩子怎么样,要想你为这个孩子做什么。”

  女儿从培智学校毕业后,张蕾将她送去北京市通州区永顺镇残疾人温馨家园下的职业康复站。上午进行康复训练,下午和妈妈在一起,是浩铭每天的生活。职业康复站里没有同龄人,浩铭的生活单调而重复,大部分时间,她都在画画。

  为了让女儿的生活更加丰富,张蕾决定和其他几个自闭症患者家庭一起组织活动,相聚玩耍,爱之舟正是这样建立起来的。

  这个草根团体成为自闭症患者家长们“抱团取暖”的大本营。每个月,爱之舟会举办不同类型的活动,邀请感兴趣家庭的加入。爬山、写生、挖花生、包饺子……活动使孩子们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玩耍,也令时刻处于紧绷状态中的家长们得以放松。

  刘志宽(化名)是这个组织里为数不多的男家长。加入爱之舟前,他没有微信,因为患有自闭症儿子的存在,他放弃了原本薪酬不错的工作,同时,也放弃了和外界的一切沟通。有朋友打电话来问及儿子,他总是草草回答,很快转换话题。

  儿子酷爱拍照,广告牌、人,无休止地拍,“两个硬盘都存满、拍坏了一个相机”。有这样一个自闭症孩子曾一度令他觉得“前途渺茫”。儿子的一些“恶习”更令他头痛不已,他不敢带儿子乘坐地铁和公交车,怕引起别人的厌恶。有时,儿子情绪过激,会掐他,拧他,会自己磕地撞墙,发泄情绪。看见儿子自残,他实在气不过,会“削他两下子”。

  最难熬时,他恨不得离家出走。张蕾记得,刚认识刘志宽时,他整个人状态很糟糕,“现在好太多了。”因为“同病相怜”,刘志宽在爱之舟能放松下来。每周二晚上,张蕾会邀请一位有经验的家长,在爱之舟的家长微信群分享育儿经验,并不定期邀请专业老师进行线下授课。随着交流不断增多,刘志宽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如今,他成为爱之舟的“骨干家长”,帮助张蕾一起组织、策划活动。

  张蕾鼓励家长们积极看待有自闭症孩子这个事实,如果有困难,可以第一时间“找组织”。一位家长因为患有自闭症的女儿到了青春期,想切掉她的子宫,找张蕾商量。“这特别不人道,而且治标不治本”,张蕾告诉他,子宫切除后会损害孩子身体健康,这位家长最后被说服,放弃了这个想法。

  自闭症患者家庭需要面临的问题,贯穿孩子成长的一生。康复、上学、青春期、就业是几个大关,而令家长们最担心的,是最后的生死大关,“孩子们老了怎么办?我们走了怎么办?”

  有一位自闭症患者的妈妈得了癌症,得知自己时日不多,她坚持出院,要给孩子做最后一顿饭。她在饭里下了毒,就在女儿要吃时,她不忍心,又把女儿拦住,最后还是不放心地去世了。

  父母老去乃至死亡,成为特殊家庭面临的最残酷考验。有的家长直到一头白发还要照顾自闭症孩子,这种场景刘志宽最见不得。他常在公园里见到一个七八十岁的老爷子带着一个50多岁的自闭症孩子,他每次见到都会情绪低落,一连很多天缓不过来,因为像是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他想过生二胎。参加活动时,他偷偷问一个孩子喜不喜欢患有自闭症的哥哥,小孩回答“不喜欢,别人都说他是个傻子”。刘志宽放弃了生二胎的想法。张蕾也动过生二胎的念头,但又觉得这对老二不公平,“他(她)会很有压力,即使他(她)愿意,未来他(她)的另一半愿意吗?”

  在爱之舟,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担心自己的养老,更为孩子未来的归属忧虑。多数家长会选择将孩子送到福利院,但这并不能保证他们未来的生活安全、健康。

  张蕾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她觉得,家长需要转变心态,把“我照顾你”变成“我教你”。

  她经常给爱之舟的家长们讲两个截然不同的例子。其中一个,因为妈妈生前教会孩子洗衣服、拆被子、打饭,生活能够基本自理,“手帕一年365天都是白的”。另一个妈妈认为等自己死了可以把儿子送到福利院,导致他生活不能自理,整日捡垃圾,43岁就去世了。

  “孩子学会基本生活自理后,家长反而轻松。即使还不能适应社会,有人稍稍辅助,他们也能生活得很好。”张蕾教会女儿洗衣服、做饭,“一个20岁普通孩子的家长,未必能吃上孩子亲手做的饭,但我吃到了。”她很知足。

  张蕾不希望女儿的后半生都在福利院中度过,她的终极目标是让女儿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走出家门上班,吃工作餐;回家享受家庭生活。

  今年,一位爱心人士给爱之舟提供了一个底商房当活动基地,房子上下两层,有300多平方米。张蕾打算建立一个全部由自闭症患者家长维护运营的托养驿站。驿站含就业、托养两个功能,因为很多家长上班,没时间接孩子,张蕾设想,不上班的父母可以同时接几个孩子到驿站,上班的父母支付相应的报酬。下班后,父母们可以把孩子接回家,也可以选择将孩子长期托养在这里。

  长期托养的孩子们可以在驿站里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做饭好的可以在食堂帮厨,喜欢摄影的成为摄影工作人员,什么都不会的可以做重复简单的劳动,比如整理物资、打扫卫生。驿站也可以教他们画画、做手工,打造一个庇护性就业基地。

  驿站的日常运营和管理由不上班的家长们负责。这样既可以解决一部分家长的就业问题,也能让更多的自闭症孩子有事可做,并赚得微薄收入。

  张蕾对驿站的未来很乐观,但想做好只靠她一个人还远远不够,爱之舟的家长们是主力。这些年,爱之舟免费组织活动、举办讲座,都是为了让家长们不断凝聚信任感,愿意携起手来,一起为孩子们的未来努力。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确实是一个自闭症孩子母亲的宏伟设想,这将是张蕾、也是所有爱之舟家长未来半生努力的方向。

  这几年,张蕾陪伴女儿的时间越来越少。每次活动,都需要她去找钱、找场地,和一个个爱心企业洽谈,但张蕾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她翻看女儿的照片,从未满百日到步入成年,讲起女儿刚出生时的情景,讲起一家人去海南自驾游的时光,张蕾享受着身为人母的快乐。“我要让女儿活得像个人,所有普通人享受的她都要经历,要让她不白来这一世”。(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尹海月)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