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囊里的春运变化:一条越来越“轻快”的回乡路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31 08:00 点击量:301 大
中
小
新华社杭州1月30日电(记者魏董华 唐弢)回家的行囊“沉重”:里面装着思念、心意,也装着对未来的期盼;回家的行囊也很“轻快”,网购、物流的发展让返乡“轻装上阵”。一年一度的春运,记者走近杭州火车站里等待回乡的人群,从他们的行囊也看到了春运的变化。
从一根扁担挑着两个编织袋到一个拉杆箱
因为没有抢到回贵阳老家的高铁票,50岁的殷如云花了300多元买了一张K字头列车的卧铺车票。
殷如云的行李再简单不过了:一壶水、一袋零食,里面装的是方便面、瓜子和辣条。手头很空还帮儿媳妇推着一个银灰色的拉杆箱。两三年前,在杭州做模具工的殷如云还是和大多数长三角一带的外来务工人员一样,一根扁担挑着两个蛇皮袋,里面装满了铺盖和衣服,以及回家的年货。
现在,他在年前早早地把行李和给家人捎带的年货用快递寄回了老家。“年前我花了2000多元买了辆新电瓶车,然后快递回老家了。”殷如云说,“这里买电瓶车比老家便宜七八百元,即使算上400元运费,还是便宜不少。”
在杭州火车站做了20年行李安全检查工作的乔科镇见证了回乡行囊的变化。“以前每到春运的时候,火车站候车大厅里都是左手一个编织袋,右手一个牛仔包,拎着水桶,背着背篓的返乡人群。有的拿不过来了用水管、木条做成扁担,挑着走。”乔科镇说。
“过去是用过的都舍不得丢,恨不得吃的用的都带回去,所以行李越来越重。”殷如云说,现在不用的都丢了,拎的也是轻便的礼品盒子。
网购、物流的发展让返乡“轻装上阵”
对于已经经历了12个春运返乡之旅的丁淑芬来说,和往年不同的是,一个拉杆箱和一个背包是她全部行囊。拉杆箱里装的是衣物,背包里则塞满了应付18个小时车程的口粮。
“前两年在广东打工的时候,那真是大包小包地往家拿。家里人盼着,过年走亲戚也要拿些像样的礼物。”丁淑芬说,“现在老家那边的条件也好了,县城里啥样的年货都买得到,到了家再慢慢置办,行李轻便多了。”
距离丁淑芬的回乡班列发车还有3个多小时,但她已经归心似箭,丈夫和儿子都先她一步回到老家,“家里什么都不缺,只要人回去就好。”丁淑芬说。
在义乌经营小商品生意的李玉华早早地就在年前给在江西老家的父母买好了过年礼物。“在网上花了三四千元给家里老人买了手机和保暖内衣。”李玉华说,现在很少会过年前囤年货,因为平常也会给老人买些吃的寄过去。
业内人士称,从物流数据可以看出,春节消费的热度持续上升,但消费者囤积年货的趋势却在下降。究其原因,是消费者已经习惯于随时买随时送的即时年货消费方式。
在杭州一家公司上班的白领陶女士早早地就在网上订好了金华火腿和阳澄湖大闸蟹给安徽老家的亲人寄过去。“过去,家里人爱吃、老家又买不到的年货都自己背回去,现在手机上点一点就能买好寄回去,有时候年货比人先到。”
菜鸟物流方面的负责人说:“中西部尤其是乡镇的包裹量增长很快,尤其是节前两个礼拜的包裹量增加很多。”
越来越“轻快”的回家心态
在偌大的杭州火车站候车大厅,40岁的艾米丽一家的行李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几个拉杆箱之外,还有一袋镶好画框的油画、一个足球以及羽毛球拍。
10年前,艾米丽从广州嫁到了杭州,1200多公里的回家路她都是和丈夫一起开车回家。“今年过年,特地选择要爬上下铺的绿皮火车回家,孩子们没有坐过,出发前一晚就兴奋得睡不着觉。”艾米丽说,希望让孩子在这十几个小时的路途中多观察、多感受来自身边的变化。
在年货的选择上,艾米丽也不再追求“大鱼大肉”,而是更加轻便,更突出礼物本身的意义。“今年,我把自己和女儿画的油画装裱起来送人,我还手工自制了一些香皂、甜点带回去,自己做的东西更能表达最真实的心意。”
从贵阳来浙江余姚打工的90后小伙小方除了一只拉杆箱之外,还带了一根钓鱼竿回家。“在浙江这边和几个工友经常一起钓鱼,准备回家也去钓。”他说,回家的路虽然漫长,有时候也拥挤,但一想到家乡的亲人和朋友,心情还是很轻松的。
在一路轻装简行的人流中,从四川宜宾来杭州打工的邱永秀推着四大件行李,看上去沉甸甸的。一打听才知道这四大件行李中有两大件是工厂发的春节福利。
“其实没那么多行李。今年效益好,工厂又是发锅碗瓢盆,又是发羊绒被,心想马上就回家了,索性就一起拿回去了。”邱永秀只买到了一张无座票,要40多个小时才能回到家,“虽然今年的行李多了些,但心里头高兴,也就不觉得累了。”
“生活就是这样,只要一年比一年光景好,回家的东西是多是少都不重要。”邱永秀一说到马上就能回到老家,顿时眉开眼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