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儿子的医学兴趣 外科男医生给水果“做手术”走红
文章来源:新京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31 07:56 点击量:221 大
中
小
黑龙江鹤岗一外科男医生,为培养儿子的医学兴趣,录制给水果做“手术”视频走红,人称“水果医生”
日前,几段名为“给水果做手术”的视频热传网络。例如给杧果切“阑尾”,以及给苹果做“心脏缝合”等。
视频中,各种颜色鲜艳的水果变成了“患者”,一双佩戴着白色塑胶手套的巧手,正严肃而认真地为它们做着“手术”。这名“水果医生”因手法娴熟、精湛,迅速走红网络。
昨日,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这名医生名叫王野虓,2011年从牡丹江医学院毕业,现在在黑龙江省鹤岗市人民医院工作,是一名外科医生。
为培养2岁的儿子对医学产生兴趣,自去年10月起,王野虓特意网购了手术器材,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灵感,进行视频拍摄。“上传视频也是觉得好玩,想留下记录,没想到网友都很喜欢。”
王野虓说,会继续坚持制作“水果手术”视频,为更多的网友普及急救常识和简单的医学知识。
谈初衷:
为培养儿子医学兴趣
新京报:拍摄视频的初衷是什么?
王野虓:最开始是给宝宝看的,想培养他的医学兴趣,后来发现还挺有意思,就想发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没想到反响还不错,然后就慢慢地发布了数十条相关视频。被很多人关注后,就想着能不能通过这种方式,给大家多科普一些医学常识。还有就是,普通人可能会感觉做个手术挺神秘的,生活中常会对医生产生不太信任感,也希望能够通过我的视频,让大家看一看做手术的技巧、操作,可能就会没那么抵触了。
新京报:遇到过哪些不懂医疗常识的案例?
王野虓:在我看来,一些医疗常识很简单,但是患者不懂,最后导致严重后果。最近,我就遇到了一个40多岁的女性,想用喝浓茶的方法来治疗风湿,但是把胃喝“漏”了,可是她自己不知道,哪怕疼,也在家挺着,挺了五六天,后来东西到了腹腔,演变成脓毒血症,很难治愈。所以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尽量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
新京报:儿子对这样的“手术”感兴趣吗?
王野虓:他现在两岁多。小孩子对颜色鲜艳的东西和器械都挺喜欢的,特别是小男孩,很喜欢我“手术”时的工具。操作过程,一般都在他睡着后,因为手术用的刀、镊子什么的,还是比较危险的,也不会给他玩;等他醒来以后,就给他看视频。
新京报:妻子也参与到了视频制作中?
王野虓:我爱人很支持的。她会给我帮忙,不少点子就是她出的。她是英语老师,不是医生,录制视频时,有几次给我打了下手。平时也跟她沟通,她本身是有一定医学常识储备的,至今没发生过受伤事件,整个过程都很安全。
新京报:拍视频会占据你休息时间吗?
王野虓:虽然做医生挺忙的,平时也会上夜班,但对于患者来说,永远是第一位的,不会因为录制视频而耽误体力休息时间。其实,我主要是在家休息的空闲时,才拍拍视频,也不会占用太多时间。
谈拍摄:
水果“术后”都被吃掉
新京报:拍摄一个视频用时多久?
王野虓:此前我没有拍摄、剪辑视频的经验,前期准备、拍摄整个操作过程,再加上后期剪辑处理,需要四五个小时,后来越来越熟练,整个视频录制、剪辑下来,三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
新京报:拍摄前需做哪些准备?拍多少条了?
王野虓:也没什么准备,拍摄所用的道具都是网上买的,如专业手术刀钳、缝线等医学工具。就是要想想怎么拍这个视频,需要灵感,当然还有能看对眼的水果。现在发布出来的有30多条,还有一些不太好的,就没有上传。
新京报:第一次给水果“手术”是什么时候?
王野虓:是去年10月,给一颗葡萄做取出葡萄籽并缝合表皮的“手术”,浏览量有200多万。这个手术相对简单,刚开始没想过要做太难的。后来给水果所做的“手术”,难度越来越大了。
新京报:都给哪些水果做过“手术”?
王野虓:非常多,给杧果切“阑尾”,以及给苹果做“心脏缝合”,替橙“取出左肾囊肿”,替红毛丹“取出胆管蛔虫”等。
新京报:挑选水果有何要求?做完后水果如何处理?
王野虓:每次和老婆去买菜,都会有意寻找哪个水果形似人体器官,而且特别选择颜色鲜艳的,希望能引起儿子的兴趣。但选择“患者”时,主要还是考虑长得像人体器官或能满足“手术”效果的水果,有时也会从网友留言处获得灵感。做完手术后的水果,它们也未能幸免于难,都被我吃了。
新京报:除水果外,还给其他物品做过“手术”吗?
王野虓:鸡蛋、鹌鹑蛋,也都是我的“患者”,我可以精细地把蛋膜完整揭开,并缝合。
新京报:走红网络对你生活有改变吗?
王野虓:我是前几天才知道,自己在网上“火”了。说实在话,也没什么改变,就是来找我的电话多了,比如媒体采访,还有一些患者。现在到医院,有些患者知道了我,就会主动找我询问病情,还挺开心的。
谈计划:
希望“拉近医患距离”
新京报:在医院里你主要做什么?
王野虓:我现在所在的科室叫重症医学科(ICU),主要负责集中收治全院外科各类危重病人,平时工作还挺忙碌辛苦的,每四天一个夜班,没有周末。赶上忙的时候,一天连续做3台手术,或是工作20多个小时的情况,并不少见。
新京报:让儿子观看医学视频,是否会抑制其他天赋?
王野虓:我只是想让他对医学感兴趣,以后也能知道些医学常识,虽然他现在还很小,也不懂事,我的出发点,是以培养这个兴趣为主,并不是说必须让他长大后当医生。
新京报:传播医学常识效果明显吗?
王野虓:我的每个视频上都会写:此作品不代表原手术,并做些安全提示,就是告诉大家不要进行模仿,水果手术的步骤会比原手术省略很多,这样的话,不至于对大家产生负面的误导。从目前大家的互动量上来看,效果还是挺明显的,至少很多人围观我的“手术”,这也是一种传播,有科普效果。
新京报:很多医生抱怨辛苦,不让孩子当医生。你怎么看?
王野虓:这两年,好像学医的越来越少了,因为都喊着“累啊、苦啊”。但我倒也没觉得。因为干什么都很辛苦,像街上卖早点的,天天起早贪黑,说起来肯定也特别辛苦,但叫苦叫累的,总归还是少数。在我看来,只要真热爱,就不会觉得那么辛苦。不感兴趣,做什么都会很痛苦。
新京报:未来还会继续拍下去吗?
王野虓:接下来会继续想办法,把工作中遇到的合适的手术拍出来,不止限于水果。因为普通人对怎么做外科手术,可能还是不太了解,会感觉挺神秘的。再加上现在整体大环境,很多患者对医生群体存在认知偏见,不信任的事情时有发生,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医生与患者间的距离。希望通过我的视频,让大家看一看做手术的技巧、操作,可能对我们,患者也就没那么抵触了。
新京报:除拍摄短视频,考虑过直播形式吗?
王野虓:在我的计划之内,会采取直播的方式,普及更多医学常识和基本的急救办法。短视频只有57秒,说不了太多,太复杂的内容也放不下。之前我做过几次直播,介绍过顺产和剖腹产的区别、心肺复苏的适应症等,都是比较简单的口述内容。接下来打算在直播中多做科普和演示,比如教大家除颤仪的使用方法等,多一个人学会,都可能减少悲剧的发生。记者 李一凡 实习生 罗婧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