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棉发:用毕生精力投身海外华人华文教育 发扬中华文化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1-02 11:23 点击量:404 大
中
小
郑棉发:用毕生精力投身华教
“能够为华文教育做一些事情,让中华文化在柬埔寨发扬光大,我们辛苦点不算什么。”郑棉发说,他愿意用毕生的精力助力海外华人,让更多人投身到华文教育事业中去。
热心投入
1943年,祖籍广东揭阳的郑棉发出生于柬埔寨的一个传统华人家庭。1974年,因战乱郑棉发举家迁移至越南,1981年重返柬埔寨,再建家园事业。凭着智慧经验和精明的眼光,郑棉发迅速重建事业,建立起了实力雄厚的商业王国。
郑棉发是个中国情结很深的人。作为出生在柬埔寨的第二代潮汕人,年过七旬的他说着一口流利的潮汕话。经历过柬埔寨局势的动荡和战乱,如今回顾自己走过的艰辛历程,年少曾被迫失学的郑棉发,更加意识到华文教育的重要性。
据郑棉发介绍,柬埔寨华文教育事业历经沧桑,可追溯到100年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共有华校230多所。战乱后,许多华校被迫关闭,停课20年,造成一代人不识中文。上世纪90年代华文开始复兴,至今有58所学校,学生近5万人。
郑棉发尤记得,1994年,柬埔寨潮州会馆属下端华学校正校仅能容纳几百名学生就读,潮州会馆探讨开办分校事宜。当时,社团力量薄弱。时任副会长的他提议向银行贷款,其本人借出10万美元,以此带动社团理事和华人捐款。至2001年,柬埔寨的华文学校发展到了近百所。
变“输血”为“造血”
郑棉发指出,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柬埔寨出现了许多中国企业承办的工程。为了顺利沟通,不少柬埔寨人学习华文,这使得华文教育在柬埔寨渐渐普及。
长期以来,柬埔寨华文教育受到祖籍国的关心、厚爱和大力支持。应柬华理事总会的申请,中国国家汉办去年委派160多位汉语教师志愿者参加到柬埔寨全国华校的教学工作。
郑棉发欣喜地表示,中国每年派来支教老师不仅保证了各地华校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还为提高当地教学水平起到了重要的助推作用。
“但完全依靠援柬老师是不够的,要培养和储备自己的华文师资力量,确保华校的长期稳定发展。”郑棉发直言,尽管华校复课20年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双语人才。但是,全国华校都面临师资、生源、财力物力短缺等问题,依然未能完全解决。
郑棉发认为,发展华文教育这项工程任重道远,培养和储备柬埔寨华文师资力量,这既是柬华教育的长久发展之计,又是全柬华文教育任重道远的一项伟大的工程,除了华侨华人们的努力,还需要祖籍国政府、汉办等相关单位的支持和帮助。
家乡话维系认同感
如今,当地潮州会馆、潮汕商会等组织从语言运用、习俗保留上进行了积极引导,让潮汕文化在海外的潮人后代中得以继承和发展。但是,随着老一辈日渐老去,年轻一代柬埔寨潮汕人在语言运用上正逐渐弱化,传统习俗的仪式感也在消减。为了让后代保持对家乡的认同,郑棉发坚持与子女们用潮汕话交流,其子女们如今也会说潮汕话。
郑棉发更欣慰于孩子们对他投身教育事业的支持。就在2017年,他的一个孙子还自发地为一所华校更换了所有的LED灯。
除了在华文教育上的投入,郑棉发在柬埔寨全国数十个庙宇的建设和维修工程中,都有数额不菲的捐赠,使许多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在柬埔寨得以弘扬。他时常教导年轻一代,发展华文教育是让华人后代掌握祖籍国语言,为加强所在国与祖籍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搭建桥梁;建造庙宇,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近百万柬埔寨华人寻找精神寄托。一个民族一旦没有了属于自己的信仰,几代人之后,连自己的根在哪里都不知道了。
对于慈善事业,郑棉发看得很重,也看得很轻。他坦言,有些人有钱却不愿意付出,有些人愿意付出却没有这个能力,“既然老天爷给了我这个机会,我有能力付出也愿意付出,这没有什么企图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