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 10:36:18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大桥摄影师”任发德:用20万张照片记录南京长江大桥历史
文章来源:新华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29 19:45    点击量:289    

  新华社南京12月29日电 题:“大桥摄影师”任发德:用20万张照片记录南京长江大桥历史

  新华社记者刘宇轩

  12月29日,封闭维修26个月的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通车前几日,许多市民冒雨徒步登上大桥,与“故人”久别重逢。89岁的任发德也带着相机拾级而上,爬上70多米高的大堡塔楼,在重新粉刷过的“三面红旗”堡顶处合影留念。

  “我们不让他上,怕他身体支撑不住,但他执意要爬,流的汗把帽子都打湿了。”任发德的儿子任钢说,50年前,也是在这里,时任铁道部大桥工程局摄影组组长的父亲,按下快门记录了大桥通车的瞬间。

  “铁路桥通车前,接到上级通知要去拍通车画面,好几天都没睡好觉,就在琢磨怎么把全景都拍下来。”1968年9月30日,任发德申请了一辆解放牌大卡车,卡车上用万能脚手架搭了6米高的平台。随着参观群众如潮水一般涌入,他瞅准时机定格历史——一幅《百万市民看大桥》的通车庆典照片就此问世。“50年后的今天,来参观的市民还是那么多、还是那么热情,恍如隔日。”任发德感慨道。

  从二十几岁开始,任发德就从事桥梁摄影工作,60多年来,他用镜头记录下210余座桥梁的历史,共计40多万张照片,其中约有一半是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因为有武汉长江大桥的拍摄经验,1959年,大桥局首任局长彭敏派我来南京‘打前站’,后来从施工一直拍到通车。”任发德说。

  当年,建设南京长江大桥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项保密工程。工地上有工作人员把守,谢绝外来参观,职工非经批准不得在工地拍照、摄像。任发德持有特别采访摄影证,进出工地畅通无阻。他说,这样接近现场的便利条件绝无仅有,因此,媒体和展览上南京长江大桥的历史照片大多出自他手。

  在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南京长江大桥档案文献展也正在展出,部分由任发德拍摄的大桥珍贵史料图像首次公开。大桥引桥试桩、开工仪式、铺设桥墩、钢梁合龙、通车典礼……任发德的镜头抓取并刻画了南京长江大桥施工建设的每一个重要节点。

  展厅内,一幅彩色的大桥钢结构全景图吸引参观者纷纷驻足。一些参观者纳闷:那个年代黑白照居多,这张照片的颜色是后涂上去的吧?任发德向他们解释说,照片未经任何加工,因为自己当时有用彩色胶片拍大桥的“特权”。

  原来,作为第一座由中国自主设计建造的跨长江大桥,上级尤其重视,要求对建桥工作全程记录。“国家在大桥修建的预算里特批了30万元的电影摄制费。大桥局用其中一部分特地给我配发了德国产的林哈夫相机,当年这种相机只有少数老资格的摄影记者才能用上。” 任发德很是自豪。

  大桥局有专门负责宣传的部门,但任发德没有去,而是被分配到桥梁施工部,为的就是能在施工现场近距离捕捉每一处修建细节、记录每一位劳动者的故事。“当年条件很艰苦,我和工友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和他们打成一片。”任发德说。“焊工、铆工、钳工……工地上各工种的工友提起父亲,没有不认识的。其中很多都成了父亲一辈子的挚友。” 任钢说。

  如今,已经退休多年的任发德还会经常去大桥附近转转。“我就拿着相机找到当年拍摄的老角度再拍。大桥附近,原来许多猪圈、荒地、芦苇都变成高楼、公园、绿地。”任发德说,改革开放40年的变化可真大,以后只要身体允许,还会继续拍下去。(参与采写:翟星渊)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