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07:10:45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帮助老人学会了手机上网聊天 “90后”用青春守护夕阳
文章来源:北京晨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24 07:41    点击量:239    

  “90后”用青春守护夕阳

  张佳鑫

  张佳鑫,男,1990年出生,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青年教师,“90后”公益创业新生代,2014年度北京榜样。

  他于2011年5月发起“夕阳再晨”科技助老项目,带领志愿团队走入社区,“一对一、一帮一”个性化教学,帮助老人学会手机上网聊天、挂号、电子支付、拍摄小视频等新技能,助老人快速融入信息化时代。在教学的同时,大学生志愿者的陪伴更为老人带去了家人般的温暖。

  8年来,在张佳鑫带动下,北京、上海、广东、陕西、河南、四川等19个省市的100余所高校志愿者加入到科技助老公益活动中,累计参与志愿者人数超过10万人,覆盖全国500余个社区,直接受益老人达到20万人,间接帮助老人80多万人次。“夕阳再晨”让更多的大学生用专业知识、关爱和陪伴,以“高校覆盖社区”“青春陪伴夕阳”的模式,带动周围的人创新服务社会。

  榜样说

  为老人“触网”

  多次重复都值

  每当看到老人们学会一项技能、开心得像个孩子的时候,我都会觉得再多的付出,再多次的重复都是值得的。他们欢笑的背后,不仅是会了什么,更多的是我们的陪伴让老人感到了家人般的温暖。所谓公益,本质上要行善立德。不论有多少鲜花掌声,我们将始终不忘初心。

  电子支付、上网挂号、微信朋友圈……如今,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由此带来的“信息落差”和“知识分割”,让我国60岁以上老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一道看不见的“数字鸿沟”。

  2011年, “90后”张佳鑫决定用青春守护夕阳,创立了“夕阳再晨”公益助老品牌,带领志愿团队走入社区,“一对一、一帮一”个性化教学,帮助老人学会手机上网聊天、挂号、电子支付、拍摄小视频等新技能,助老人快速融入信息化时代。

  扎根社区科技助老

  “90后”的青春为什么要助“夕阳再晨”?这一切还要从2011年5月说起,马上要升入大四的张佳鑫在暑假前发现宿舍楼下贴了一张海报:“寻找改变世界的种子”。这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在当年推出的希望工程“激励行动”,支持大学生参与公益服务。一直都在参与和关注志愿服务的他突然想到一个场景,他和远在陕西的姥姥视频时,老人因为弄不好摄像头看不到外孙急得满头是汗。他决定进社区,教老人学电脑,帮他们跨过数字鸿沟。

  很快,由张佳鑫召集的13人小队召开了第一次讨论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最终达成共识:通过教会老人使用简单的网络工具,消除被科技隔离的孤立感。张佳鑫还给这个项目起了一个朝气蓬勃的名字:“夕阳再晨”。

  “灵感的迸发只要一瞬,而灵感的践行却要经历种种艰辛。”连续一个月四处奔波后,张佳鑫发现,竟然没有一个社区愿意接纳他们。终于,海淀区羊坊店的有色社区相信了这群满腔热情的大学生,张佳鑫和几个男生从邮电大学骑了1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到社区,还张贴了不少活动的宣传海报。周末到了,他们满怀期待推开了社区活动室的大门。

  “里头一个人都没有,我们当时还提了好多的瓜子、水果。活动室里没有人,我们就拿着海报出去在路上‘抓人’。能不能进来学一会儿电脑?我们有吃的,还有表演。一下午进进出出的不过五个人,最后水果剩了好多,都送给了看门的大爷。”张佳鑫回忆说。

  有了第一次的落寞经历,张佳鑫和志愿者准备了很多小节目,用弹吉他、写书法等表演来吸引老年人参与。爷爷奶奶学累了,志愿者就在社区活动室带着他们做操。通过 “手把手,一帮一”的教学方式,老人们很快就走上了互联网时代的大道。

  “以前天刚刚亮我就去医院等着挂号,那时候真是太落伍了。现在我学会了网上预约了,不仅方便了,还能像点菜单一样选择合适的医院和大夫。”孙阿姨说。70多岁的马先生说,只要这些大学生一来,社区活动室准爆满。

  一个社区成功了,张佳鑫和志愿者们开始寻找第二个、第三个社区。为了把这项助老活动延续下去,2012年,团队想方设法地筹措活动经费。他们派发过洗发水,还做过雪糕的义卖,筹上来的3000多元全都用做志愿服务的活动经费。

  后来,“夕阳再晨”获得了青基会的项目和“黑苹果青年”的公益扶持,公益服务进一步发展了四个社区,公益模板的复制初见成效。

  随着大家对“夕阳再晨”服务方式和内容的认可,加入公益团队的志愿者不断增加。北京大学、人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语言大学、中华女子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截至2018年,全国已有19个省市的100余所高校志愿者加入到“夕阳再晨”的科技助老公益活动中。

  从讲义到云课堂

  “走进社区,我们才真正了解老人们对互联网的需求。”张佳鑫说,最开始他们拿出来的PPT都是照本宣科,什么是显卡?计算机的组成有哪些?这些老人完全不感兴趣。通过每周2个小时的教学,他们了解到老人们其实想学的是怎么从网上下载音乐,遛弯的时候带着小音箱可以听歌;怎么用学习机,要监督孙子的学习;想知道用银行卡怎么从ATM机里取钱而磁卡不会被吞掉。

  如今,老人们的需求就更多了,“2014年以后我们就不教电脑了,智能手机的普及为老人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怎么用美图秀秀,用美篇做相册。现在老人们甚至开始要求学习拍摄小视频,发抖音。”

  张佳鑫说,让更多的高校志愿者进社区复制“夕阳再晨”模式,前提是教材、课程和组织的标准化。“夕阳再晨”的科技助老能够被复制到全国500余个社区,直接、间接帮助老人达到上百万人次,靠的是大学生们在实践中磨出来的一套教材和标准课程。

  如今,“夕阳再晨”已经积累了100多讲的课程讲义,还出版了3本总字数达到37.8万字的《夕阳再晨》系列丛书——《爸妈微信e时代》《手机里的大世界》《助老志愿服务工作方法》。有了这套教材和讲义,志愿者团队只要按照教材教课,就能又快又好地教会老人上网冲浪,避免走弯路。

  “如何发布朋友圈”“微信钱包的使用”“学会这一招,年轻十岁”……今年,由张佳鑫团队开发的网络云课堂已经上线,云课堂可以让老人在课下随时随地温习课堂上的操作技能。这种教学新方式将成为互联网+公益助老的利器。

  “孵化”社区服务队

  2014年,夕阳再晨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立。“夕阳再晨”不再是一支小小的公益团队,已经发展成了北京市的市级社会组织。“当年我们就拿到了北京市的政府购买服务,并荣获首都首批学雷锋示范服务站金奖。对一个草根组织来说,这是很难的。”张佳鑫说。

  除了科技助老服务,志愿者帮助社区居民搭建起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服务队,大家一起做垃圾分类、打扫社区卫生、清除小广告、唱歌跳舞,陌生人变成了老熟人,老熟人变成了自家人。“夕阳再晨”还为老人搭建了QQ群和微信群,“群里早上问好晚上问安,大家其乐融融,特别温馨。”

  在东城区东花市街道的忠实里社区有一支致力于绿色环保、垃圾分类的社区服务队——忠实守望队,队员们每天定时定点守在各楼垃圾桶旁站岗,倡导人们垃圾分类,队员从最初的六七个人增加到了现在的近百人。“夕阳再晨”正是这支队伍的“孵化”者。从起名字到帮助老人们建立微信群,每天分享环保故事……“夕阳再晨”手把手扶植起忠实守望队,人们在邻里守望中守护着自己的绿色家园。

  除了忠实守望队,花园路街道的“花团锦簇”文体骨干队,“花之蕾”青少年服务队、“花之韵”老年服务队;海淀东升镇的“橙小子部落”“老年英语俱乐部”“亲子妈妈读书会”都是由“夕阳再晨”帮助成长起来的社区社会组织。从参与者到倡导者,再到社区自治的引导者, “夕阳再晨”正在向枢纽型社会组织转型跨越。

  ■记者手记

  尊老要体现在行动上

  不少年轻人创业盯着高科技等“朝阳产业”,而张佳鑫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容易被忽略的“夕阳”。当年为新中国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年轻人如今渐渐老去,跟不上互联网新时代的潮流。玩不转APP,老人们连站在路边打车都打不到。不会上网预约,老人们只能熬夜打电话或现场排队挂号。

  尊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当今,人们不仅仅应该在“态度”上尊老,更应该在行动上关注老人心理健康、了解老人所需,教老人使用智能设备使其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同时创造更多适老空间让老人安享晚年。张佳鑫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儿,他将温暖和关爱赋予老年人,也为所有年轻人树立了榜样。

  北京晨报记者 张璐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