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6:10:40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

用央企产业、技术优势对接当地特色,中化集团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 贫瘠土地这样长出现代产业
文章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17 08:43    点击量:571    

核心阅读

贫困地区缺什么,帮扶怎么帮?中化集团以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对接当地资源特色,一套组合拳精准发力,新技术、新理念注入,促贫困地区成长起有生命力的现代产业

瞄准“靶心”:补短板、兴产业,让资源特色变优势

盐碱地也能变良田?内蒙古林西县轿顶山村人想不到,如今竟成了现实。

“春天白花花,夏天水汪汪;春播一袋种,秋收一碗粮。”回想过去,轿顶山村主任唐玉香叹气:村里为啥穷?守着千亩盐碱地,别说种庄稼,连草都不长。靠啥脱贫,成了大家的一块心病。

轿顶山村是林西县的缩影。林西地处偏僻,干旱少雨,耕地118万亩,但不少是盐碱地、荒坡地。种地靠天吃饭,农民增收乏力。

中化集团对口帮扶林西县,扶贫千头万绪,从哪破题?

找准贫因。中化扶贫干部胡才志进村入户摸实情:基础差、门路缺,贫困村最盼致富产业。因贫施策,中化“量身定制”扶贫方案,立体式措施落户林西——

改良盐碱地。中化农业的科技团队进驻田间,对7个乡镇9个村3200亩盐碱地试验改造,深耕、排碱、配方施肥,让寸草不生的土地恢复了地力,为全县20多万亩盐碱地蹚出了新路。改造荒坡地。中化技术人员开出“药方”,综合利用集雨水窖、滴灌技术,让一片片旱地变成水浇地。

告别低产田,劣势变成优势。中化派专家把脉,林西气候冷凉,光照丰富,适宜发展甜菜、马铃薯等特色产业。轿顶山村不少打工农民返乡种起“甜蜜产业”。贫困户李永春尝到甜头:“去年试种了3亩甜菜,亩产达到5吨半。今年又种了9亩,一年至少挣2万多元。”

好产品还需好出路。推动电商扶贫,中化投入资金帮林西建设电商平台,让更多“藏在深山”的土特产走向全国。

今年8月,林西县通过国家验收,成为内蒙古第一个脱贫摘帽县。其中,中化的帮扶功不可没。

对口帮扶怎么帮?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认为,脱贫根本之策靠产业。中化业务涵盖多个领域,具有多元产业优势,是国内领先的农业投入品和农业服务一体化经营企业。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化瞄准产业这个“靶心”,立足产业优势、技术优势,对接当地资源特色,助贫困地区成长一批有生命力的现代产业。

不只是林西,中化在对口帮扶的7个贫困县,探索建立“立项—质询—实施—监督—后评价”的项目管理机制,将企业管理经验移植到扶贫援助上,通过闭环管理,保障“一县一策”帮到点上,发挥实效。

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中化旗下的沈阳化工研究院针对沙化土壤,攻关苜蓿根腐病防治、保水保肥等关键技术,开发出苜蓿增产因子,试种基地增产达15%以上,促进了当地生态产业发展。

在西藏岗巴县,中化协助当地推动岗巴羊获地理标志认证、有机认证,研发全羊宴成为主题菜品,让岗巴羊身价倍增。吉汝村牧民吉律说:“前几年一只羊卖不了800元,如今涨到1500多元,腰包鼓起来,去年家里盖起新房。”

初步统计,近些年来中化集团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6亿多元,实施扶贫项目167项,新技术、新要素注入,一批特色产业快速成长,激活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对准人头:有技术、会经营,让贫困户脱贫有奔头

扶贫先扶智。伴随产业项目的实施,中化的农技课堂、技能培训跟进,着力培育有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同样种玉米,科技下田产量翻番!”轿顶山村农民刘金东对农技课连连称赞,过去习惯大水大肥,产量上不来。还是专家有本事,指导大家用上良种,施上配方肥,一年下来亩产达到1300斤。玉米增产,老刘开始发展养殖:“去年养了20头育肥牛,自家30亩玉米,基本不用买饲料。”

科技激活贫瘠土地。近年来,中化农技人员在贫困地区开展技术培训200多场次,培训农牧民5576人,投放测土配方肥7330吨,投放玉米新品种5万多公斤,发展苜蓿示范基地55万亩,单产提高10%—20%。

培训带来新门路。在阿鲁科尔沁旗先锋乡先进村,贫困户王玉芬说:“编炊帚刚学有点难,但老师手把手教,挑苗、拢苗每个步骤多练习,就能编好。”她家里老人有病,孩子上学,“如今家门口能赚钱,日子有奔头了!”

炊帚编织背后是一条产业链。中化扶贫干部、阿旗副旗长吕海涛说,先锋乡坡耕地多,种粮不行。经调研,种笤帚每亩纯收入650—840元,而手工编织后,附加值能再提高2至3倍,效益可观。

让草编产业落地生根,中化投入175万元资金,建起集生产、研发、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厂房。引导成立盈嘉农牧业合作社,带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联手相关部门建培训基地,让贫困户成为技术工人。先锋乡党委书记张立铮说,全乡种植笤帚苗6000余亩,明年将带动周边发展到3万亩,有了草编加工厂,村里打麻将的少了,学手艺挣钱的多了,小笤帚带来脱贫的希望。

聚焦新产业。在林西县,中化加大电商培训,带动创业就业人员1249人。大井镇金鸡岭养殖合作社理事长姜富贵说:“搭上互联网,销路宽了,小笨鸡一年能卖10万只,收入近百万元。”

助力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在青海大柴旦,中化参建中心学校教学楼、幼儿园;在林西县,援建乡村幼儿园,解决400多名偏远农牧区孩子入托难题。在对口帮扶的7个贫困县,中化设立了“中化奖学金”“中化奖教金”,助力城乡教育均等。中化员工自发开展“圆梦助学行动”,4年多捐资181万多元,“一对一”资助了2500多名贫困学生,让更多孩子安心完成学业。

谋划长远:着眼绿色生态,打造有竞争力的新产业

“贫困地区发展产业,靠传统模式难有出路,必须高起点谋划,用绿色、生态理念打造有竞争力的新产业。”宁高宁说。

在岗巴县广袤的草原上,白云朵朵,碧空如洗。中化援藏扶贫干部刘凡坦言,全县平均海拔4700米,草场558万亩,核定载畜量14.6万只。“43亩草场才能养一只羊,岗巴羊数量几近极限。”

既要保生态,又要富口袋。在中化推动下,岗巴镇门德村建起了岗巴羊标准化养殖场。推动科学养殖,中化今年投入435万元,定制专用饲料1200吨。通过短期育肥,“放养”变“圈养”,试养的3500只羊将提前一年出栏。

在岗巴吉汝村,中化今年11月捐赠的100辆摩托车已送到村里,帮助牧民们实现了骑摩托放牧。未来两年,将加大投入集中建设综合服务中心、乡村道路、民房改建,让这里的好风景变“好钱景”,成为旅游胜地小镇、爱国主义教育小镇。

传统农业不断升级。在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中化农业的MAP(现代农业综合服务)扶贫示范农场落户,流转新平村1360亩土地,以土地托管为核心,实施水肥一体化项目,打造优质高效甜菜基地。

“都是新品种、新技术!”在农场打工的新平村农民孙贵荣一一细数,甜菜品种是从荷兰、德国引进的,滴灌设施是以色列的,省水省肥,增产效果好。村里成立农牧合作社,带动村民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等多渠道增收,今年全村115户户均5000多元。孙贵荣说:“我们夫妻俩一个月收入7000元,再加上分红,年底稳稳脱贫。”

打造品质农业。在阿鲁科尔沁旗游牧核心区,中化以黑头羊为主要羊源,以纯净、绿色定位打响“塔林花”品牌。今年的“双11”期间“塔林花”羊肉成为爆款,当日销售11万元,鲜明地域特色的消费品牌,引领产业提质增效。

在已经脱贫的林西县、青海大柴旦和德令哈市等地,中化帮扶举措仍在发力。“脱贫不是为了一时摘帽,助力对口帮扶地区实现乡村振兴,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宁高宁说。

《 人民日报 》( 2018年12月16日 10 版)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