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12:28:42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全球华人

漫话侨乡:一座房,一盏灯,等游子归来,守望一颗初心
文章来源:中国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2-03 10:09    点击量:346    

  中国侨网12月2日电 题:漫话侨乡:一座房,一盏灯,等游子归来,守望一颗初心

  “在我离别的时候,总有一双眼眸,消失在山的尽头,为我把深情挽留。”

  侨乡,一个“乡”字,诉不尽的情怀。故乡,像一个港湾,让在外的人不论走得多远,感情总能有所寄托。

  在侨乡福建,无数华侨从这里走出,无数侨眷盼亲人归来。就有这样一些建筑,它们以一种安静的姿态,守候着远方的华侨华人。

归来堂。 梁异 供图
归来堂。 梁异 供图

  厦门归来堂 归来之处是故乡

  厦门的集美学村中,一座具有闽南特色的单层建筑静静而立。它由白石砌墙,绿瓦盖顶,人们喜欢把这种风格的建筑比作一个“穿西装,戴斗笠”的人。

  提起这一建筑风格,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

  1874年,在集美渔村的一户侨商家庭里,一个小生命呱呱落地,他便是陈嘉庚。

  少年时期,陈嘉庚漂洋过海赴新加坡随父经商,后经历家道中落。凭借自身努力和才智,陈嘉庚带领企业走出困境获得成功,他本人也成了东南亚著名的“橡胶大王”。

  1913年,富贵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出资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等各类学校,被称为集美学村。

  在集美学村,闽南式屋顶、西洋式屋身的“嘉庚风格建筑”随处可见。之前提到的这一座单层建筑,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这座建筑上挂有牌匾,上书“归来堂”,顾名思义,其含义代表盼海外亲人归来。虽具有“嘉庚风格”,然而陈嘉庚先生却未能亲眼看到它落成。

  陈嘉庚生前有个心愿:计划安排3万元建一座房子,让海外亲人归来有个聚会的地方,意在召唤海外亲人经常归来,不忘故乡,不忘祖国,房屋取名就叫“归来堂”。

  但当时他考虑到:“校舍未复,首先建住宅,难免违背先忧后乐之训耳!”于是,为了优先修建学校,这座曾出现在陈嘉庚心愿中的房屋,在现实中迟迟未动工。

  陈嘉庚先生逝世后,中央有关领导得知这个消息,认为陈老先生的遗愿意义重大,这座房屋一定要建好。

归来堂前的陈嘉庚先生雕像。 梁异 供图
归来堂前的陈嘉庚先生雕像。 梁异 供图

  于是,集美学校委员会特拨出专款兴建归来堂,该建筑在1962年陈嘉庚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落成。

  2013年,50余位陈嘉庚后裔汇聚于归来堂,他们分别来自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归来堂终是不负其名。

  如今,归来堂前游客来来往往,陈嘉庚先生生前的心愿被更多人知晓。而这座房子,仿佛在无声地传达着一个信念: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回家看看,归来之处是故乡。

  集美中学南薰楼 “灯塔”守望初心不忘

  在归来堂的附近,有一所学校。当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参观后曾感叹:“我走过世界很多地方,还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学校。”这便是集美中学。这所由陈嘉庚先生在1918年创办的学校,今年刚好迎来了它的100岁生日。

远眺南薰楼。 梁异 供图
远眺南薰楼。 梁异 供图

  校园楼群中,南熏楼算是比较闻名的一座。"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氏之愠兮。"楼名取自虞舜时南风诗,以示陈嘉庚一生兴学造就后代的心愿。

  楼如其名,南熏楼的外形显得精致而富有诗意。它由主楼及两侧附楼组成,呈Y字形。主楼为高15层的西式建筑,屋顶为中式方亭。两侧附楼似展翅的双翼,凌云腾飞。

  远远望去,倒像是一座,灯塔。

  而且,这座教学楼还真的起到了“灯塔”的作用。当地人讲,很久以前从这里出海的渔民迷失方向时,看到这座高楼,便可以找到回来的方向。

  也难怪,南薰楼刚完工时,在当时是厦门第一高楼,集美人自豪地称呼其为“十五层”,很长一段时间它都是厦门的地标建筑。

  学海求知,或许就如同海上航行一般,在众多的知识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为最初的理想服务。

  幸而有这座“灯塔”,守望外出者回家路途的同时,也培育了一批批学子,为他们指引着实现初心的方向。

  这两重意义的奇妙相合,是否也在提醒着学子们:

  无论到哪里,都不要忘记来时的路,怀有一颗初心。

  南靖土楼之怀远楼:总有一盏灯等游子回家

怀远楼。 梁异 供图
怀远楼。 梁异 供图

  南靖云水谣古镇是漳州著名的侨乡,怀远楼即为南靖土楼中较为典型的一座。

  这座土楼有典型的双环圆形的外观,奇特的是,土楼的每扇窗前都设有一盏小灯,住在土楼里的每个人外出时,都会亮起自己居住房间窗前的灯,回家时再熄灭。

  而且,整座土楼住了许多人家,却只有一扇大门。那么,每天由谁来负责关闭这个门呢?

  设“楼长”是不现实的,“楼长”不可能每天随时等候开关门。

  据当地人称,如果土楼里的人回来时发现,只有自己那间房的灯亮着,那么他就可以把大门关上了。因为这就说明,他是最后一个回来的。

  看似只是冰冷的家庭规则,但那一盏亮起的灯却平添一分温暖。那一星点孤独的光亮,成为忠实的守候,仿佛在告诉远方游子:

  无论在外如何漂泊,都不要忘记,家里还有一盏灯为你点亮。

怀远楼内部景观。 梁异 供图
怀远楼内部景观。 梁异 供图

  诗人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亦或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或许不止如此。

  乡情也可以是侨乡的一座座建筑,一座房,一盏灯,等海外游子归来,守望华侨华人纯粹的初心。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