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10:03:08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320多对复旦大学金婚夫妇节日收到特别礼物记录50载情话
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0-18 09:52    点击量:287    

  320多对复旦大学金婚夫妇节日收到特别礼物

  金婚纪念册记录50载情话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翻开一本由厚重铜版纸印制的A4尺寸册子,从前最美的爱情模样,就记录在一段段由照片诉说的幸福故事里。重阳节之际,320多对复旦金婚夫妇收到特别礼物——精心筹划的金婚纪念册。

  “这一次用了纪念册的形式。我们以院系为单位,收集老人们的结婚证、结婚照和现在照片,做成‘金婚三件套’放在纪念册中。我们还为近100对老人制作单独的个人纪念册。”负责这一项目的复旦大学退管会常务副主任周桂发说,复旦大学早在2005年就举行过金婚纪念,传统一直延续下来。

  “我们当时都是复旦学生合唱团的,又同时担任当时学生会群众文化部的正、副部长。”对吴治华与袁晚禾这对伉俪来说,复旦大学是相遇的地方,也见证了他们的爱情。

  “1953年,于杭州灵隐”,一张以苍劲字迹写着备注的合照如今还保存在家中。那一年,学校工会组织春游。年长袁晚禾两届的吴治华已经毕业,留在复旦任教,袁晚禾则在外文系学俄语。“结婚时真想不到,会一起走过50年、60年。”细数携手走过的岁月,满足感在吴治华心间油然而生。

  刘旦初和朱兆璋伉俪同样相识于复旦,今年已一起迈过第51个年头。“我俩算是很有缘,都在化学系就读,家都在静安区,又都在体育课上被选拔为体操队成员。”刘旦初回忆道,“1958年,我们参加大学生运动会,她被评为国家一级运动员,我被评为国家二级运动员。”1967年,两人正式登记结婚,刘旦初带着新婚妻子回到家乡南京,算是“蜜月旅行”。如今走过金婚,刘旦初说:“平平淡淡,挺好的。”

  一套在复旦编纂的辞典,承载了周德庆和徐士菊伉俪的学术情缘。1964年新婚后,周德庆在复旦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教研室工作,徐士菊被分配到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工作。异地分居14年,两人十几年如一日通过书信互诉衷肠。1978年,徐士菊被调回复旦大学生物系工作,夫妇俩终于团聚。

  2001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一位编辑找到周德庆,希望他能出一本微生物学辞典。“我当时就和徐老师商量,四五十年来教学与科研留下的资料不写出来就成为废纸,况且这是第一套国内编辑的微生物学辞典,就答应了下来。”夫妇俩决定合编,徐士菊有出版编辑经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当时资料只能靠手写,两人一字一句地编完这套收词近5000条共135万字的辞典。辞典里的大部分配图由周德庆手绘。“我和她都很喜欢这事业,只要能将这些知识财富传承下来,花再多时间也愿意。”周德庆说。耗费多年,辞典于2005年正式出版。

  这样的故事,在纪念册中还有许多。“我们从中看到许多感人的故事,比如夫妇俩一起做科研,追求学术,或者是在当时艰苦的岁月中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初心。”周桂发说:“这其实是一种家风传承,也是复旦文化的传承,值得年轻人学习。”经过征集,复旦全校有744对结婚50年及以上夫妇,其中50年整的金婚夫妇105对,时间最长的夫妇结婚81年。(记者 彭德倩)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