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05:24:26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全球华人

缺乏了监管动力不足 沉淀期的英国中医行业路在何方?
文章来源:中国侨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18 16:11    点击量:276    

  中国侨网8月18日电 据《欧洲时报》英国版报道,从上世纪60年代针灸引入英国,到70年代中国医生到伦敦唐人街开设诊所到今天,中医及其各类治疗方式在英国走过了跌宕起伏的半世纪历程。如今的英国中医药行业已经进入相对稳定的“沉淀期”。业界依然在为推动中医立法这一终极目标而努力,尽管总体情况似乎并不乐观,但并不意味着全无出路。


  全英中医药联合会医师学会主席马伯英在推动将中医纳入合法合规领域奋战多年。如今已经退居二线的他直言,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并没有热情推动中医进行立法。

  他解释说:“中医领域近几年来一直风平浪静,政府认为不监管似乎也没有出什么问题,因此没有推动立法的动力;第二,推动立法之后如何将原有中医师的学历和资质纳入到新体系中可能会出现问题,如果需要涉及新的考试进行认证,很多中医师可能并不愿意。”

  该学会现任会长陈赞育也认为,NHS预算本来就很紧张,很难为中医方面投放更多资源。

  包括针灸在内的中医药治疗方法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在英国发展迅速,对于部分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治疗赢得了英国主流媒体关注和社会认可。由于英国政府长期将西医之外的治疗方法认定为辅助和代替医学,并采取零监管的态度,全英中医诊所数量在“全盛时期”超过2000家。

  而伴随如雨后春笋般冒起的中医诊所而来的,是大量低水平中医治疗师鱼目混珠进入市场,进而导致整体水准滑坡以及无序竞争。在90年代末爆发“中药致癌”事件是中医在英国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同时也是中医药在英国口碑的分水岭,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在经历了世纪之交的风波之后,中医行业淘汰掉了一批不合格的中医诊所和中医师。英国中医界人士也决定争取立法以为中医正名。2000年,英国上议院辅助医学报告向英国政府提议对草药、针灸等辅助医学进行立法管理正是这一努力的首次尝试。

  缺乏监管带来的另一负面影响体现在中药供应方面。

  2011年《欧盟传统草药制品法令》正式实施,占据中药市场份额达60%的中成药被禁止出售。中医师只能使用部分获得许可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英国凤凰医药公司总经理何朝华认为,当前的中药材供应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缺乏合格的供应商,“因为这件事情谁都可以做,所以水平参差不齐”。

  在他看来,中药和西药可以合作共存,但需要包括学术、监管、商家等全行业的共同参与。但由于草药安全性检验花费巨大,且中药市场规模相对仍然较小,投入产出比不高,想要说服全行业的一起参与并不容易。

  1997年,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帮助下,开办了英国首个中医课程。随后多家英国大学纷纷效仿。但近几年这些课程已经全部关闭,目前英国中医教育均由私人学校进行。

  英国中医药学会会长汤淑兰长期在曼彻斯特从事中医培训工作。她指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学习中医的人越来越少,当下面临的主要问题除了缺乏监管,还有后备人才不足的现象。她认为,跟大学相比,私人学校教学时间更少,但是效果更好。她说,传统中医教育都是私人甚至是家庭式的,这样的方式可以加深对于中医的理解。

  推动行业进步不止一途

  尽管在争取英国医保体制认可上屡屡碰壁,但由于疗效和安全性的逐步提升,从整体行业趋势上看,中医药正处于越来越流行的上升通道。陈赞育表示,中医已经成为主要的替代治疗手段和药物之一。

  因此,无法争取到立法不代表行业倒退,相反在提升疗效,争取病患认可方面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

  牙医出身的Alice Bordas刚刚和自己的针灸师朋友创办了123FirstAid急救培训公司,并专为针灸师开设了培训课程。

  Alice Bordas说:“通过这一课程告诉他们在治疗中面对紧急情况时候应该如何进行救护。比如烧伤,之后如果不采用特定方法,可能会触犯法律。我们的价值就在于帮助针灸师在治疗中防控风险,防止出现意外。”

  123FirstAid的课程总长7个小时,由6小时的基础课程和1小时的针灸师特别训练组成。这7个小时的培训将可以计入持续专业进修(CPD)积分。

  除了患者,中医药的发展还需要争取西方主流医学界的认可。

  牛津大学生理学系中药研究室主任、牛津大学中医药中心主任马玉玲多年来一直在探索使用中草药治疗心率失常。去年,在她主持之下进行的中成药“心速宁胶囊”电生理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她说:“西药开发实践都是希望从化学成分入手发明新药。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成立了一批中医药学院,也希望利用类似的方法开发药物。但是中药这几千年来的使用方式和实践证明,必须依照传统从整体上使用草药,必须是复方药,不可能是一个单方。”

  马玉玲认为,研究中药药性是未来几代人需要找到答案的地方。“中药无法得到有效验证,不是中药的问题,而是研究手段水平的问题。我们对这门科学,对自己的身体的了解还很少。”

  而对于实验室研究,她更加建议从临床研究入手赢得西方医学界的认可。她笑言实验室研究可能需要20-30年时间才能转化为具体成果,但多邀请西方专家前往中国观摩临床实验可能是更有力的方法。

  中医适宜技术助力海外推广

  无论如何,病人的认可是中医行业最大的力量来源。与此同时,来自祖国的支持也是在英国从事中医药行业从业者的强心剂。2016年12月6日,中国国务院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的教授李曰庆表示,中医药适宜技术(包括:针法、灸法、按摩、刮痧、火罐等)在数千年中医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疗效显著,而且简单易行容易操作便与推广。因此在推广中医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这些适宜技术反而是排头兵。他说:“医学最重要的就疗效,这是争取国外认同的最重要因素。”

  马玉玲也表示:“现在国内正在着力推广的适宜技术,就是希望能够在不同地方找到拥有特殊治疗手段的人才,把技术一代代传下去。”

  汤淑兰认为,针灸先于中医药来到英国,由于这个时间差的存在,导致在认识上,大家对于两者的看法是分开的。

  而对于未来,马伯英依然希望立法能够成为现实,“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杜绝浑水摸鱼现象,另一方面也是对广大在英中医师身份的认可。”他期待中医师能够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效表达自己的主张。

  他同时建议,目前热门的大数据研究或许可以应用在中医药研究领域,“只是这件事情可能吃力不太好,没有人愿意做,但至少是未来可以探索的一个方向。”

  陈赞育也承认,推动中医药为西方社会接受需要有技术理论和长期实践的支持。“中国政府在推广中医药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我们也希望得到更大支持,更多的曝光率。但同时我们也知道需要过程,文化差异也需要时间磨合,这就是我们进行举办中医药高峰论坛,邀请业界进行探讨的原因。”(陈述)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