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8:12:41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食品

原料奶价格长期低迷 中国奶业持续发展还要闯三关
文章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14 12:27    点击量:433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伊利敕勒川精品奶源基地一角。 吉蕾蕾摄

  目前,我国奶业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中国奶业的信心逐步恢复并且日益增强。但是,中国奶业还面临不少挑战,包括原料奶季节性波动、监管复杂、进口压力持续等。如何推动奶业振兴?本刊将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奶业打了一场翻身仗,各类乳制品琳琅满目,奶业质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但原料奶价格长期低迷,奶农和乳企利益联结机制依然不强,乳制品进口压力大等仍困扰着奶业发展。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奶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奶业是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支柱性产业,养殖又是奶业的源头,奶牛养殖业如何实现产业振兴,记者进行了采访。

  中国奶业迈向规模化标准化

  保温饮水槽可维持水温恒定,解决北方冬天饮水结冰、南方夏季水温过高的问题;在引水口设置浮球,平时遮挡落叶等杂物,奶牛饮水时用嘴部轻松移开,保持饮水洁净;大型风扇配备自动喷雾器,定时洒水,为奶牛防暑降温……在日前举行的2018中国奶业展览会上,各式新型养殖设备集中亮相,不少养殖企业积极接洽。

  养好牛,才能产好奶,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对奶业振兴至关重要。如今,国内不少大型养殖场、合作社青睐先进养殖设备,奶牛场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更周到地呵护奶牛。不少有实力的牧场,还自建苜蓿种植基地,既能保障优质原料供应,还能大幅降低饲料成本。

  为了保证奶牛的健康,伊利集团推行了质量协同控制体系,实现了对牧场奶牛吃住行的全覆盖,还确立了完善的检测体系,每年投入检验费用近亿元。对饲料产品监测营养指标、毒素、农残、违禁添加物、重金属等30多项内容;对牧场使用的辅料清洗液、药浴液、纸巾、橡胶件等,其质量检测项目约40项。

  中国奶业协会名誉会长高鸿宾说,目前我国奶源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奶牛品种、饲料营养、疾病防控等都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现代化牧场有能力采用先进养殖设备、优化奶牛结构、加强自我监管,有利于在源头上保障原奶的质量安全。2017年生鲜乳抽检合格率达到99.8%,主要质量指标均高于生乳的国家标准。

  确立养殖加工利益联结机制

  经济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乳制品加工企业在原料奶收购中掌握绝对话语权,养殖户通常被控制在生存或微利状态,造成了奶农的脆弱性和对市场波动的敏感性,无论奶荒还是奶剩,市场波动的风险和损失主要由养殖户承担。数据显示,2014年2月至2015年9月奶业不景气期间,原料奶价格下降19.7%,鲜奶价格增长5.6%,养殖户大量退出的同时加工企业利润大幅增长。2017年年末与年初比,原料奶价格下降0.8%,鲜奶价格增长1.6%。养殖环节的弱势地位制约了养殖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不能为全面振兴奶业提供支撑。

  “养殖与加工就像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至关重要。”农业农村部畜牧业司副司长王峰表示,要建机制、促融合、求共赢,密切养殖加工利益联结。培育壮大奶农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养殖环节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鼓励乳品企业通过自建、收购、参股、托管等方式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提高自有奶源的比例。指导奶业主产省建立生鲜乳价格协调机制,开展第三方检测试点。农业部门将会同有关部门依法查处不履行生鲜乳购销合同等行为。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产业经济室主任刘长全建议,以保障奶农利益为导向加快完善奶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首先要建立有利于保障养殖户利益和产业发展的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通过加强奶农组织建设,减少无序竞争、过度竞争对市场波动的放大作用,通过建立集体谈判制度提升奶农整体议价能力,让奶农更多分享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增值收益。其次,要对原料奶施行按质论价的差别定价,引导和鼓励奶牛养殖户提升原料奶品质。国内一些地区和企业实行的差别定价政策是区分牧场和养殖小区,加速了小区内养殖户的退出,但在引导养殖户提升原料奶品质方面的作用并不突出。

  “扩大奶农话语权、施行差别定价的途径是建立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制度,保障养殖户平等交易权利。”全国畜牧总站研究员张书义表示,原料奶质量第三方检测制度是奶业发达国家通行做法,既能提高质量检测结果的透明度,也能避免谈判权利不对等情况下质量检测权利被滥用的倾向。同时,也是按质论价、优质优价的基础。

  近年来,上海、黑龙江、河北等省市实行生鲜乳价格协调制度,由政府部门、养殖场、乳品企业和行业协会会商,根据养殖成本变化定期发布生鲜乳收购参考价,逐步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

  持续发展还要闯三关

  “经过10年努力,中国奶业基本实现了两个转变,即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发展模式转变,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高鸿宾认为,“既要充分肯定努力和进步,也要看到不足和差距。我们在技术创新研发、标准化技术的普及推广上与奶业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而记者采访发现,除了技术差距外,我国奶业在养殖环节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有原料奶价格倒逼的资金投入问题,有环保政策倒逼的养殖土地问题,有养殖规模的适度问题。

  首先是资金难题。“中国奶业10年变化成就惊人,由散养放养加速向标准化规模化转变。10年间,在一些先行地区,奶业完成了散户进小区、小区转牧场、牧场再升级的三级跳,走完了发达国家数十年的路。”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所研究员王玉庭说,保守估计,一个小区完成牧场化改造,每头奶牛要多投入约1万元。如今养殖业已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没有外力的帮助,按目前奶牛养殖的效益,单靠奶农很难支撑这样的转型。

  其次是土地问题。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刘玉满说,过去是“得奶源者得天下”,今后将是“得土地者得天下”。过去奶业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土地要素没有对奶牛养殖业发展构成硬约束。如今,在环保政策趋严的背景下,土地供给将成为奶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当前奶牛养殖的“种养分离”现象,不仅推高了养殖成本,而且造成粪污处理难度加大,养殖规模越大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就越高。

  事实上,许多经济发达省份已经采取了生态环境控制优先于奶牛养殖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以及南方水网地区划定了限养区、禁养区,不少大规模奶牛场已经外迁。这预示着奶业“种养分离”的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未来要走“种养一体化”的发展道路,按照一个泌乳牛单位约需要15亩土地计算,土地必将成为奶业发展的硬约束。

  第三是规模问题。当前,我国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占比已超50%,但全国平均养殖规模依然只有10头。而散养存在设备差、投工多、交奶收奶成本高、质量控制难、单产提高慢等问题。在刘长全看来,发展以家庭牧场为基础的适度规模养殖是奶业发达国家通行的生产模式,既有利于效率提升,也可以避免成本大幅上升导致的规模不经济,这也是我国奶业发展的路径。

  刘长全表示,继续推进适度规模养殖要稳步退出散养户,同时促进以家庭牧场为主的中小规模养殖户发展,使其逐步成为奶牛养殖业的主体。应改变当前扶持政策对大规模牧场的偏向,以家庭牧场为重点完善奶业补贴政策,促进家庭牧场改扩建和设施设备改造升级,尤其加大对新一代职业奶农的培育和扶持。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