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5 01:43:35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聚焦

脱贫攻坚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 精准发力 一张蓝图绘到底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8-08 08:23    点击量:279    

  脱贫攻坚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

  精准发力,一张蓝图绘到底(倾听·关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脱贫进入攻坚期,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何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确保焦点不散、靶心不变?产业规划要谋长远,确保实现脱贫目标之后仍有稳定收入来源;扶贫干部要一茬接着一茬干,找准穷根精准施策,不能急于“另起炉灶”;扶贫政策要保持相对稳定,对症下药靶向治疗,防止断崖式返贫。

  实现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攻坚战,要实现脱贫目标,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既要有规划长远的产业,也要有谋略长远的帮扶干部,还要有作用长远的政策,三者缺一不可。

  发挥“造血”功能,产业还需管长远

  “去年夏天就赚了7万多块,今年游客更多,来徒步的、避暑的,最多的一个团有100多人,我们村快成香饽饽了……”湖北恩施市龙凤镇青堡村民宿业主刘坤乐得合不拢嘴。

  毗邻青山、红瓦白砖、飞檐翘角,充满土家风情的一排楼房在山村里格外显眼。这里,是青堡村打造的“民宿一条街”。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青堡的民宿、吉心的葡萄、双堰塘的花椒、杉木坝的生猪……龙凤镇“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已全面铺开。

  龙凤镇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鄂西大山中的一个偏远小镇。前些年,龙凤镇通过退耕还林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引入市场主体,发展茶叶、生漆等专业合作社,制定扶贫搬迁、土地增减挂钩、特色民居改造实物补助等奖补政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16年底,龙凤镇就已提前实现了脱贫目标。

  脱贫之后就撒手不管了吗?龙凤镇的回答是:保持政策稳定,确保产业管长远。该镇累计引进龙头企业25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41家,建成特色产业基地6.2万亩。

  “这几年,家里不仅翻修了房子,两个儿子还都买了车,日子好过多了。”通过在村里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务工,患有癌症的二坡村低保户黄长文不仅脱了贫,经过手术治疗,病情还大为改善。如今他能够出去打打零工,一家人年收入超过10万元。

  3年间,龙凤镇对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共计3.7万亩。老百姓的田退了,短期内如何生活?龙凤镇采取了长短结合、立体经营的模式,以经济林为主,林下套种魔芋、金银花等经济作物5000余亩,4000余贫困户每年可实现增收1000万元。

  向山林要效益,靠土地掘财富。龙凤镇还建立了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80%的耕地实现集中规模经营,70%以上的农户与市场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以山地、林地等作为股份加入专业合作社,分红返利成为村民稳定的收入。

  产业壮根基,红利管长远。该镇探索出针对兜底贫困户的财产性收益新模式,即农业产业化项目配股、光伏发电收益配股,贫困户土地、山林资源托管等模式。通过充分发挥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和管长远的作用,龙凤镇保持脱贫致富的稳定政策,在共奔小康的道路上越走越快。

  咬住既定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

  “深山老林瓮背村,与世隔绝不见人;两头猪仔喂一年,不够柴米油盐钱。”

  瓮背村是贵州铜仁市敖寨侗族乡最偏远的一个传统侗族村寨,田薄地少、山高坡陡,受自然条件所限,村子一直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阶段。到2016年底,瓮背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84人,非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11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1.01%,被列为贵州省深度贫困村。

  2016年11月,曾外出打拼多年的杨昌喜在换届选举中当选为村支书,老百姓对将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领头羊”寄予厚望。

  “水沟河坝以及道路两旁到处是生活垃圾,臭气烘烘。”杨昌喜上任后,“第一把火”就点到了环境治理上,他领着村干部和群众一锹一铲地把垃圾收集起来装车运走,还在村里设置了许多垃圾池和垃圾桶……经过一番努力,村容村貌为之一新,也把大伙儿的精气神提振起来了。

  杨昌喜趁热打铁,又带着干部到各村民小组开院坝会、挨家挨户走访调查,面对面和乡亲们研究瓮背村的发展出路。最终,村里敲定了以藕鳅立体种养殖和林下养鸡的产业模式为瓮背村的“破困之路”。不到两个月时间,流转而来的103亩土地就种上了莲藕,荷田里还投放了50万尾泥鳅苗。

  2017年9月,敖寨乡党委调派党委副书记王宝兴脱产到该村任党支部书记,杨昌喜转任支部副书记。30岁的内蒙古小伙王宝兴接过接力棒后,并没有急于“另起炉灶”,而是继续抢抓产业发展、狠改村容村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

  在王宝兴的带领下,瓮背村的藕鳅立体种养殖基地扩展到220亩,林下生态鸡的规模壮大到1.2万羽,还开发了350亩黄桃基地、200亩空心李基地以及80亩的提子基地。王宝兴还充分发挥年轻人熟悉网络的优势,积极对接电商平台和大型超市,为扩大产品销量开拓新市场。

  通过两届村支书的苦心经营,瓮背村的贫困人口已经减少到22户58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3.84%,计划今年实现全村脱贫摘帽。王宝兴说,前一任支书在转变村民思想观念、奠定产业发展格局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作为继任者就应该咬定青山不放松,一茬接着一茬干,带领村民一步一个脚印奔小康。

  脱贫不脱政策,精准帮扶力不减

  6月,云南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园子村迎来了杨梅大丰收,漫山遍野的杨梅红的鲜艳夺目、紫的黝黑发亮,沉甸甸地缀满了枝头。

  地处小江流域的乌龙镇,泥石流灾害频发,人均耕地不足1亩,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山上缺水、海拔高、交通不便成为制约村民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关键因素。为了甩掉贫困的帽子,当地党委和政府采取劳动力输出、对农产品及畜牧业引导转型等措施,加大了对园子村的政策帮扶。

  在东川区林业局的帮扶下,园子村布局了中药材、杨梅等多个产业,积极打造“花果山”,发展生态农业和休闲旅游,培育特色农业品牌。终于在2017年年底,园子村在东川区内率先摘掉了“贫困帽”。

  “脱贫不脱政策,帮扶力量不减。”东川区扶贫办有关负责人介绍,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东川区的脱贫攻坚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园子村虽然已经实现脱贫,但是各个部门依然在继续投入力量,帮助村民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以确保脱贫效果持续稳定。”

  来自昆明聂耳交响乐团的杨波,至今已对村民开展帮扶近4年。为了真正了解村民的需求,除了台账管理等日常工作,他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走村入户、与村民们座谈上。园子村的脱贫离不开当地扶贫干部和群众的辛勤付出,也离不开各个帮扶单位量身定做的帮扶方案。

  虽然园子村已经脱贫摘帽,但帮扶工作并不会就此停步。昆明聂耳交响乐团下一步还将继续探讨出一套针对园子村产业扶贫、农副产品销售的体系,引入电商、壮大产业,把园子村的农副产品作为优质产品、拳头产品,推广到昆明甚至全省、全国,形成长期有效的制度。

  接下来,结合发展乡村旅游的重点工程,作为园子村的帮扶挂钩单位,昆明市文化广电体育局将利用自身资源组织摸鱼比赛、百村千队篮球赛等文体项目,丰富多个“挂钩脱贫点”的文化内涵,让扶贫与扶志、扶智有效结合,激发内生动力。

  “要保障持续稳定的脱贫成果,关键是树立起老百姓过上好生活的信心,不仅仅要让他们物质脱贫,还要进一步实现精神上的脱贫。”东川区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记者 范昊天 李茂颖 程焕)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