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2 08:37:45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银花丝传承人道安:道道都是力气活 步步都考数理化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6-02-23 16:33    点击量:547    

  蜀锦、蜀绣、漆器、银花丝、竹编这5种“非遗·手工技艺”,一直以来被誉为成都的“五朵金花”,它们是发源于成都,兴盛于成都。其中,精雕细琢的银花丝,因工艺复杂,更容易失传。春节期间,不少去文殊坊的游客都会忍不住在一件件银花丝作品前驻足观看。日前,记者来到文殊坊采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民间十佳艺人之一,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道安。

  做银花丝35载

  至今守护银花丝

  穿梭在文殊坊街上大大小小的工艺品商店中,道安的银花丝店内一件件银花丝作品熠熠生辉,让人惊叹。虽已54岁,道安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严肃,泡了一壶茶,与记者相对而坐。看着这一屋子的精品和这门她倾注几十年的手艺,道安的思绪飘向了过去。

  “30多年前,我第一次见到银花丝,也被美得惊呆了。”相识之地是在当时的成都金银饰品厂,等待出口的上千件成都银花丝精品满满当当地摆了一屋子,彼时的道安年仅18岁,刚刚进厂。

  “当时我是学银花丝制作,我们那一批进去20几个学工。1980年2月进厂被分到了试制车间,当时还专门配了一个老师傅带我。”道安回忆说,“学了1年多后,我就到成都工艺美术学校进修一年,对于国画、水彩、工笔都了解一点。回到单位后,做新产品设计。”“自己设计、自己制作,这也是对我提升很大的一个阶段。”

  据道安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厂里的银花丝主要靠出口,那时很兴旺,产品远销海内外。但到了90年代,原来赖以依靠的北京某公司倒闭了,没有出口渠道。很多传统艺人也相继转型,在这种情况下,道安创作了银丝画,打开了国内销路,“成本不高,制作简单,一般普通老百姓消费得起。”2003年,道安自己创立了工作室,传承银花丝。如今,在成都仍在坚持这项工艺的人寥寥无几,但道安却35年如一日,守护并创新银花丝这一传统技艺。

  制作工艺很复杂

  道道都是力气活

  眼前精美的银花丝,凝聚了道安大量的心血。道安坦言,银花丝是“五朵金花”中最容易失传,也是工艺最复杂的。道安告诉记者,主要包含了提纯、融化、拉丝、搓丝、手工制造、高温焊接、抛光打磨、洗色、压光、涂层等10多道工序。坐上银花丝制作台,一大堆工具:锤子、铁砧、镊子、剪刀、钎子、大小锉刀等等,“好像开了个铁匠铺”,每一道工序都是力气活。

  道安告诉记者,把大拇指粗的银料一点点拉细,拉成头发丝。而工序最复杂的则是焊接。在高温焊接的过程中,要考虑热胀冷缩导致的变形。因此,焊接过程中要反复修补,再把设计好的图案手工组合在一起。

  道安说,设计图样靠艺术细胞,制作过程则是“数、理、化”的综合。“要用数学几何公式来分解图案,分解不好,立体摆件就无法组装。焊接过程要考虑银热胀冷缩的物理属性。调配焊接用料则要懂冶金知识。成型后还要用化学烧煮方式洗去表面的铜锈色,还原银的本色。”

  银花丝制作技艺中最大的特色就是采用“平填”技术,无胎成型。即不凭借任何原胎,通过将复杂摆件切分成多个部分,在同一个平面上完成每个部分的图案制作,最后再整合成型的工艺。整个过程没有模具可套用,全靠艺人的艺术感悟和手工经验。道安告诉记者,“立体摆件的组合和焊接非常复杂,也是最容易失传的工艺。”

  女儿带来时尚元素

  希望更多的人喜欢银花丝

  作为银花丝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道安希望银花丝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和接受,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一起传承这项技艺。她说,自己以前也招过大专院校的学生,他们上手快,接受能力强,但就是留不住,流动性太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银花丝不像其他传统技艺,一个人学会了就能自己创业,因为银花丝几乎不可能单独做,需要一个团队。10多道工序,需要一个20人左右的团队来做。另外,传统的手工技艺,待遇不高,也是招学徒难的原因之一。目前,道安老师招聘的学徒,是30岁左右的下岗工人,他们相对年轻,眼睛好,也相对比较稳定和专注。

  令道安欣慰的是,女儿王晓璐大学毕业后加入母亲的团队,为工作室带来了更加时尚的创意。“我原来设计手饰讲究小巧低调、节省用料。我女儿一来就改变了风格,花样朝夸张、复杂。”道安以为女儿的东西会卖不出去,没想到每次参加展览,女儿的手饰总是第一时间卖完,“年轻人创意多,注重设计。”

  道安说,银花丝太美,失传了就可惜了。自己会一如既往地传承和发扬银花丝技艺,也希望越爱越多的人喜欢银花丝作品。(记者 谭立鹏)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