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 02:57:49
首页 国际 港澳台 华人 中国 社会 领导 地方 人物 城市 反腐 财经 金融 证券 科技 汽车 食品 法治 关注 聚焦 舆情 传媒 企业 职场 房产 能源 安全 国内 夕阳红 访谈 电视 军事 教育 理论 文史 历史 文化 旅游 时尚 环保 体育 健康 农业 书画 图片 评论 公益 论坛 交通 娱乐 一带一路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

聚焦 融资租赁等公司业务经营和监管职责划归银保监会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5-15 10:46    点击量:329    

  ⊙魏倩 张琼斯 ○编辑 陈羽

  商务部昨日公告称,已将制定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典当行业务经营和监管规则职责划给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这意味着,超过2万家的类金融机构监管权统一成定局,行业将就此告别多头管理。

  市场人士认为,监管统一是件好事,这有利于促进行业规范发展,也有利于金融稳定发展。

  监管权统一落地

  对于融资租赁等公司的监管权统一,业内早有预期。“这不仅有助于引导行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更重要是有助于维护金融稳定。”某大型融资租赁公司高管表示。

  一些机构人士认为,在当前金融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这也是监管加码的体现。我国融资租赁等公司自上世纪80年代“开闸”以来,一个显著特征便是处于多头管理局面。以融资租赁公司为例,按监管主体不同大致可分为:金融租赁公司,归口银保监会管理,为持牌非银行金融机构;融资租赁公司,为一般工商企业。其中,内资融资租赁试点企业由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审批,外资则向商务部备案。

  而数量众多的典当行和保理公司主要归口商务部管理,由各地商委进行相关确认工作。

  在实际操作中,上述机构的新设、变更审批等都在地方。例如,上海地区典当行业管理,涉及两张证书:一是典当业务许可证,管理权限在上海商委;二是上海市公安局下发的特种行业许可证。

  “融资租赁等类金融机构均涉及债权,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理论上,就应当纳入银保监会监管范围。”某大型融资租赁公司高管认为。

  正是因为监管主体不同,导致行业在准入、监管细则、发展机制上存在不少差异。行业内早有统一监管的呼声。

  行业发展待规范

  融资租赁、保理和典当行业,近些来扩张迅猛,市场参与主体众多,数量庞大,尤其是融资租赁企业。

  商务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融资租赁企业数量为6158家,增幅为70.3%;资产总额21538.3亿元,突破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2.4%。

  截至2017年末,商业保理法人企业及分公司共8261家,比2016年增长48%,实际开业约1600家,业务总额达到1万亿元,融资余额约为2500亿元。

  典当企业虽然数量庞大,但是资产和余额增长缓慢,面临困境。截至2017年末,典当企业共有8483家,资产总额1668亿元,同比上升1.3%,典当余额963.7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6.4亿元,同比上升0.7%。

  然而,摆在监管部门和行业面前的问题是,这些数量总计超过2万家、看似枝繁叶茂的公司,大多未开展实质性业务。从商务部2016年全国风险排查情况来看,融资租赁公司中,大约七成为空壳公司,少数企业存在失联、超杠杆经营等问题。保理公司情况亦类似,近八成未开业,部分公司处在失联状态。

  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彭凯律师说,部分机构不同程度与“网络借贷”、“互联网资管”业务挂钩,近期还在车贷业务中闪转腾挪,充当不良资产通道。如今监管权统一只是第一步,未来将对一些行业乱象进行整顿。实际上,近来对相关机构的牌照审批已经收紧了。

  监管主体或落在地方金融局

  业务经营和监管职责划转的具体操作方案,目前并无进一步消息。

  业内人士认为,可能会参考小贷和融资担保公司管理方式,由银保监会进行业务指导,地方金融办承担具体监管职能。

  对于融资担保行业,现由银保监会牵头的融资性担保业务监管部际联席会议,负责拟订融资担保监督管理制度,部分审批权在地方金融监管局,还有些在地方工商局。

  业内人士表示,划转后的监管职能如何设置等问题,需要更细致的方案,可能会从准入门槛、资本金、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