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濮阳日报刊文谈支持雄安新区建设:当好水缸,做好粮仓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4-27 14:28 点击量:743 大
中
小
雄安新区设立一周年前夕,3月29日,河南省濮阳市委机关报《濮阳日报》刊发了濮阳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孟晋和濮阳市龙文化产业促进会会长吉耀波联合署名撰写的一篇题为《雄安新区与濮阳策应之战略机遇》的文章。
文章称,雄安新区设立对与雄安新区直线距离约350公里的濮阳市而言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黄河下游平原,北与河北省邯郸市交界,东与山东省泰安市、济宁市、聊城市、菏泽市接壤。
“在雄安新区的建设中,根据濮阳的资源与优势,通过建设水源补给、粮食供给基地,打造休闲旅游生态宜居胜地等方面的努力,进行全局性、高层次、科学化的擘画,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文章指出,“有智者形象地比喻说,在雄安崛起之际做好龙都腾飞这篇大文章,就是要‘当好水缸,做好粮仓,打造好休闲旅游生态宜居之乡’。”
文章从水源、粮食供给等方面分析了支持雄安新区建设给濮阳带来的战略机遇。
水源补给方面,文章分析指出,“雄安新区环白洋淀布局建设,而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被喻为华北之肾。因北方在二十世纪末已出现渐进性干旱少雨现象,白洋淀曾遭遇多次‘干淀’危机。2006年以来,国家水利部先后四次引黄济淀,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可以预料的是,雄安新区的建设,对水的需求将急剧攀升。所以,作为‘引黄入冀补淀’源头的濮阳市,无疑已经成为雄安新区水源的重要支撑与保障。2015年12月开工建设的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战略性水利工程。按照计划,引黄入冀补淀工程建成后,将每年向处于河北雄安新区规划核心区域的白洋淀生态补水2.55亿立方米。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跨越黄河、海河两大流域,自濮阳市渠村新、老引黄闸取水,途经河南河北两省的濮阳市、邯郸市、邢台市、衡水市、沧州市、保定市6市26个县(市、区),最终进入白洋淀。工程主输水线路总长482公里,其中河南省境内长84公里,河北省境内长398公里。
引黄入冀补淀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建设初衷是为了缓解河北用水之困,2017年4月雄安新区设立让这项工程拥有了更加宏大的历史使命: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该工程于2017年11月开始试通水。
“‘当好水缸’,是责任,是担当,是挑战,更是机遇。”文章指出,“‘引黄入冀补淀’成为濮阳与雄安紧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这既给濮阳深度融入雄安建设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也将为濮阳自身的赶超发展提供强劲的助推力。”
粮食供给方面,文章分析指出,“所谓粮食供给之地,绝非雄安周边地区无粮可供,而是濮阳市应从现在起选择性地占领以绿色、环保、健康为特色的主粮、副食品供应的高端市场。至2030年,雄安新区将突破200万人口,对主粮和副食品的需求是巨大的。从人口来源及组成结构分析其饮食习惯,主粮当以小麦与大米为主。雄安周边的种植多为小麦、玉米,而很少有水稻。这就为我们濮阳市以大米为切入点进军雄安新区居家生活与餐饮业提供了契机。我国的水稻种植大体分为南北两大稻区,南方稻区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94%,北方稻区约占6%,且以东北为主。河南中部和北部包括濮阳虽然只占很少份额,但因这一区域具有四季分明、生长周期长、单季成熟、黄河水浇灌的独特优势,米质黏性强,米粒短圆,蛋白质含量较高,口味好而蜚声全国。近几年,范县、濮阳县水稻主产区生产的大米除满足本市的需求外,已经拓展了市场,赢得了口碑。”
最后,文章称,“雄安新区的建设乃至崛起已成定势,给我市带来的发展机遇弥足珍贵。濮阳之策应,关键在于准确迅速地捕捉良机,抢占先机,不失时机,有效发展壮大自己;在于如何针对新区建设具有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辐射助推能力的实践,准确定位,强化优势,迅速与雄安建设同频共振,确保在雄安新区建设中不缺席,快参与,广积累,赢效益;在于尽快建立与雄安崛起亲密互动的协作机制,以多方位融入新区建设的高潮之中为前提,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大限度高质量地满足雄安崛起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引力,以充分利用雄安崛起之政策优势、濮阳居于雄安大生活圈之区位优势、冀鲁豫交会区诱人的历史文化资源之人文优势为抓手,以实现互利双赢、发展壮大濮阳实力为目的,‘当好水缸,做好粮仓,打造宜居之乡’,以期在雄安新区的辐射带动下,激发自身无穷之潜力,推进濮阳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记者 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