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产业 创新引航转型路
文章来源:环球聚焦传媒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15-11-11 18:00 点击量:456 大
中
小
如何把一所地方院校打造成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平台?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如何在服务区域发展中有所作为……这些问题是许昌学院转型的原始驱动力之一。
创新引领、产教融合、校地合作、立地顶天……确定了这样的理念,从科研定位到合作机制,从平台搭建再到成果转化,许昌学院重新系统谋划学校科研框架,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径。
重应用科研走下“神坛”
以问题为发端,面向社会需求;以应用为导向,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样的定位与理念在许昌学院已深入人心。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铝合金表面钝化液含有强致癌性的六价铬重金属离子,我们研发的钝化液不含铬,防腐性能好,市场需求特别大。”在许昌大学科技园,该校化学化工学院教师付华锋博士对记者说。他的团队还有望破解风能、太阳能发电无法并入智能电网这一行业内的国际性难题,自主研发的全钒液流储能电池获得国际专利。
如今,在许昌学院做科研再不是关起门来做学问,再不是论文累牍、纸上谈兵。
该校瞄准许昌市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面向区域重点产业,充分发挥学校人才、科研、学科优势,在新能源、新材料、数字信号处理与智能控制、动力学与控制、食品质量控制、低空遥感无人机、工业机器人等领域具有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2013年以来,许昌学院先后与许昌市人民政府以及许昌各县(市)区政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与56家地方大中型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开展深度合作。
搭平台校地校企协同创新
政产学研结合,搭建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平台,深化协同创新,这是许昌学院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极富有活力的合作机制。
坐落在许昌学院校内的许昌大学科技园今年10月份申报省级大学科技园,日前刚刚接受了有关部门的考察认定。
现在已有6家协同创新中心入驻科技园区,入孵和孵化企业50多家,科技园为许昌及周边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搭建了更大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在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助推学校转型等方面将发挥巨大作用。
黄河旋风是亚洲最大的金刚石生产企业,过去习惯舍近求远与其他高校合作进行研发攻关,如今却在“家门口”尝到了甜头。
该公司与许昌学院联合成立超硬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和产业联盟,共同研发的铁镍触媒合金粉项目已经投产,年销售额达到3600万元,正在研究的扩散联合制粉技术和溶剂雾化铜锡合金项目市场前景会更大。
近年来,学校联合许昌魏都区政府、万里路桥公司,成立“许昌市建设工程低碳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共同开展“城镇道路低碳建设养护示范区”建设;与郑州机械研究所、河南森茂机械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工业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精密减速机研发、工业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与实现……先后成立9个协同创新中心和13个产学研基地,许昌市政府、学校每年各投入1000万元,连续五年,支持协同创新中心的发展和建设。
这样一种合作模式的探索,实现了各方人力资源、物资设备、资金等综合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独特优势,真正实现了合作共赢。
重转化科研成果“立地顶天”
副省长徐济超调研许昌学院转型发展时,明确指出要在学校打造一批“立地顶天”的品牌学科专业。“立地顶天”运用于科研工作中就是要以高水平的研发能力和科研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目前,许昌学院已“催生”出一大批“立地顶天”的成果:工业机器人精密减速机及其测试平台的研发将打破日本对全世界的技术封锁,实现我国工业机器人关键部件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突破;环保无铬有色铝合金表面钝化液作为一项重大的技术革新,一推入市场立即成为各方青睐的新品种,市场前景广阔。
学校与许继集团合作成立智能电网研发中心,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瞄准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着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开发,完成7项省级科技攻关项目,获得5项实用发明专利授权,为企业产业转型改造提供坚定的技术支撑……
另外,发制品助剂、金刚石磨具专用预合金粉合成等多项成果均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并成功实现转化。
2013年以来,学校共立项各类产学研项目50项、专项软科学15项,诞生可转化科技成果52项,发明专利近500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项立项。与大宋官窑合作的《微纳米金属氧化物在钧瓷釉料的应用及产业化》等4个项目荣获“省级产学研合作试点项目”。
如今,一个立足区域的高技术领域创新平台已经显露雏形,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许昌学院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联动发展已进入良性发展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