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骤停与跑马拉松无关?想和“死神赛跑”就别忽视这些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 发布时间:2018-01-19 17:43 点击量:343 大
中
小
记者 李琼
在全民健身的时代背景下,马拉松在中国进入了井喷式发展的局面。仅2017年,国内就举办了大大小小将近1000场赛事,参赛人数达到1000万人次。
“第一反应”工作系统。
但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年马拉松赛事中,仅仅“有媒体报道过”的猝死事件就有至少4起。另外,还有超过7名跑者被医疗急救人员成功挽回了性命。
对于跑道上的这些“生死时速”,专业救援机构“第一反应”创始人兼CEO陆乐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由心脏骤停引发的猝死只能说是概率性事件,与跑马本身并无太大关系。
“心脏骤停的原因太多,我们无法一一去知晓和掌握,但如何在黄金救援的4分钟救活每一条鲜活的生命,这是可以掌控的。”
每8万跑者就有1人心脏骤停
随着国内比赛和参赛人数的增多,相应的也带来了猝死概率的上升。
据国际体育组织统计,平均每5万名马拉松长跑者中会有1人死于心脏病突发,另外,比赛期间因为各种原因被救治的人占到总参赛人数的20%-25%。
据上海瑞金医院陆一鸣教授的统计,在中国每8万名跑友中就有1人会发生心脏骤停。可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发生心脏骤停的概率并不算高,甚至还低于日本。
美国18万选手发1人心脏骤停 (Jim JH教授)
英国8万选手发1人心脏骤停 (Dan S. 教授)
日本5万选手发1人心脏骤停(田中秀治教授)
中国8万选手发1人心脏骤停(陆一鸣教授)
但在救活率方面,我们却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第一反应”的创始人兼CEO陆乐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官方统计的中国城市心脏骤停救活率低于1%。
相比之下,美国对于心脏骤停的平均救活率为15%,像西雅图、纽约这一的发达城市能达到50%,“但越落后、越偏远的地方肯定救活率就越低了。”
对于在跑马过程中频发的猝死现象,中国田协也不遗余力地进行防范。比如,增加救护点和救护人员的数量,对赛道进行评估和保障,提醒跑友进行赛前体检等等。
作为中国田协、中国马拉松的官方医疗服务合作机构的负责人,陆乐坦言国内对于马拉松的安全意识较以往的确有所提高,而几年前他的好友正是因为救援不利而殒命赛道。
当时,在一场马拉松比赛中,陆乐的同学在离终点只有200米的地方突然倒下,“当时很多老朋友在他身边,却目瞪口呆、手足无措,没人知道如何施救。”
为了能降低国内马拉松赛事的猝死率,陆乐前往日本学习经验,通过了解后发现,在一场马拉松的比赛中,至少需要急救队员、救护车和医疗站,黄金救援时间只有短短的4分钟,“如果能抓住这4分钟,就可以极大的提高救活率。”
然而,从发生心脏骤停到救护车达到,中间至少要隔了十几分钟,“如果只是等待的话,被救活的成功率就很低了,所以心脏骤停是要跟死神赛跑的。”
“所以,如何把快速的、先进的医疗救助送到赛道上、人倒下的地方去才是救援的关键。”
“通过AED和CPR(心肺复苏)救过来之后再把伤员交给传统的医疗,这时候就可以叫救护车、送ICU了,而这样的救活率就和以前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了。”
猝死不只发生在业余跑友中
按照这样的理念,陆乐说自己的团队在5年中连续挽救了11名心脏骤停的人,累计救活率的达到91.7%,“我们救了12个人,只有一个遗憾地没能救活。”
然而,在分析这些心脏骤停的案例时,陆乐也发现了很多人存在的一个误区:跑马拉松猝死的都是没怎么经过专业训练的业余跑友。
但现实情况并不是这样,一些专业选手同样会在比赛中出现心脏骤停的危险。
“我们在2015年急救的一位跑友,他曾经有2年的专业马拉松训练;而同一年急救的另一位跑友甚至本身就是武警出身,每天都在坚持跑步。”
因此,陆乐认为心脏骤停是个概率性事件,与跑不跑马拉松本身没多大关系,“美国官方统计,每年2‰的美国人会发生心脏骤停,也就是说500个人里就有1个人有猝死风险。”
美国每年有60万人发生心脏骤停,远比车祸、火灾、枪伤等带来的死亡率要高,“它在美国绝对算得上‘第一杀手’,原因就在于它的救援时间太短了,只有4分钟。”
对于马拉松赛事,陆乐认为,从危机管理角度看,这就是一场人为制造的大型“灾难”,“你想想,几万人在一起发生危险的概率很高,所以关键还是如何预防猝死的发生。”
陆乐团队的理念逐渐在国内被接受和运用。2013年,“第一反应”开始与上海马拉松采合作,而上马也是中国第一家采用第三方民间的、专业的赛事急救系统的马拉松赛事。
别忽视感冒和熬夜
大部分跑友认为,只要赛前进行了马拉松赛事所规定的例行体检,就可以毫无顾虑的去参加比赛了,事实上并非如此。
陆乐团队在对曾经救援过的人进行调查后甚至发现,他们其中没有一个人是有严重的心脏病、甚至都不需要吃药,所以并不是心脏本身的问题。
回忆起5年的急救经历,陆乐感叹,大部分只是在跑前出现了熬夜、感冒、中暑,以及出现腹泻等状况,又对此不太重视。
“很多人都认为感冒、中暑、腹泻都不是什么大毛病,忍一忍也不会影响上场比赛。还有人甚至在体检时查出心律不齐,但仍然坚持要跑,结果就出事了。”
在陆乐看来,这些小症状其实非常危险,在跑前不加注意足以致命:
“心脏是靠电来正常波动的,而腹泻和中暑会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通过剧烈运动后会加剧心脏骤停;而病毒性感冒则会在剧烈运动中,容易引发跑者出现心肌炎。”
除了对于身体状况的放松警惕外,跑友对自己的体检也是“马马虎虎”。根据《检察日报》的报道,在此前国内的马拉松赛事中,赛前体检就被指形同虚设。
“如果有人说自己心脏不舒服,或者肚子疼、肩膀痛,这样的人有可能是心梗的预兆。”
很多地方赛事“硬上马”
42公里的路程、变化莫测的气温、起伏不定的赛道,这些变数都在挑战着每一位马拉松爱好者的极限。
“我玩极限运动20多年了,此前我一直都在玩帆船帆板。”陆乐向澎湃新闻记者说道,“但玩极限不是‘玩命’,极限运动的危险是可控的。”
“之所以包括马拉松在内的赛事频频出事,不是极限运动本身的问题,是从组织者到参与者共同对这项运动本身的理解和准备不够。”
陆乐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此前也有国内的马拉松赛事找他们做急救,但经过了2个月的评估后,公司还是决定放弃这个项目,原因就是赛事主办方前期筹备出现问题。
“他们的赛道设置完全不合理,赛事组织也比较混乱,当地也没有具备救援的医疗条件,这样的赛事即便是投入了再多的人力物力,一样还是存在很大的风险。”
在陆乐看来,现在虽然马拉松在中国处于井喷的态势,但在急救和医疗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很多地方根本没有办赛条件和医疗条件,但就是硬上马了。”